“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一) 总体目标
结合学校“六好习惯”相关内容,研究和探讨以生为本的德育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网络,使德育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将德育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并最终形成一套低、中、高三阶的校本德育课程校本教材。
(二)具体目标
1.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更新德育教育方法,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端正教育思想,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着力加强“六个好习惯”的德育教育,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大力开展自律教育和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构建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方式方法。使德育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和构建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体系,积极创建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
4.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友谊感、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
5.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从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出发,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出发,引导学生团结友善、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6.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形成一套由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组成的德育课程校本教材,并在德育课程中应用,作为品德课程的有益补充。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培养习惯的方法科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到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习兴趣做起,形成探索能力,从自尊自爱做起,达到自律慎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具有文明交往、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在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方面,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从“六好习惯”入手,德育课程校本教材编写方向主要为:道德篇关注诚信感恩,劳动篇关注自理自立,礼仪篇关注文明谦让,生活篇关注整洁有序,学习篇关注勤学善思,思维篇关注创新思辨。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本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一方面用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用来充实这方面的理论。
2.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收集、分析有关信息,了解小学英语单词拼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优化小学英语拼读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3.观察比较法:对研究班的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精细的、深入的观察。
4.教育实验法:通过编写出来的教材实验课程,先在班级中进行教学实践,将课题研究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学生在设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下,其行为规范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其对良好人格形成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四、研究阶段及措施
1.第一阶段 (2017.5——2018.7)
初步形成学校德育课程的“生本课程体系”框架,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德育教育的资料,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学段构建德育校本课程的框架,初步建构德育课程教材的主题内容。
(1)广泛搜集阅读国内外相关德育教材。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使用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正处于改版的实验阶段,全国通用的教材主要有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教出版社等几个版本,山东省使用的教材主要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主,个别地区使用人教版本。
自去年开始,山东美术出版社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进行了初步的改版,将一年级的教材全面改版为《道德与法治》,并在一年级进行试行。
我们需要对这些现行使用的教材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积极搜寻一些地方的德育自编教材,了解当前德育教育的方向。
(2)结合学校“六个好习惯”的相关内容,找出我校德育教育的方向。
我校出台制定的“六个好习惯”细则内容,已经在学校各项活动、评比中使用了几年时间,普遍得到师生及家长的好评。我们将针对当前德育教材的内容,结合学校“六个好习惯”,找出其异同之处,挖掘我校德育教育的亮点,找出与现行教材的差异,结合相关理论,初步确定校本德育课程的框架,找准德育教育的方向。
(3)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六个好习惯”的目标要求,对校本德育教材进行分层。
学校“六个好习惯”的目标要求,是针对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的。但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教材,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分层。我们将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对“六个好习惯”目标进行分层,并针对这些目标对校本德育教材进行低中高三个段的分层,制定出初步的教材框架。
(4)研究并确立学校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以及每个学段的课题。
基于前几项的研究成果,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组织课题组教师展开探究,将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制定出来,并结合“六个好习惯”目标的分层,确立低、中、高每个学段的课题内容,确立德育教材的三段目录以及初步的课时目标。
(5)撰写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2. 第二阶段 (2018.9——2019.9)
(1)以学习、讨论、研究课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研究。
(2)结合专家的指导,对编写出来的试用教材进行试讲,并定期举行交流课活动,成员间相互听课;及时反思,做经验总结。
(3)结合“六个好习惯”目标的分层,确立低、中、高每个学段的课题内容,将三个阶段的德育课程校本教材初稿完成。
(4)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 (2019.9——2019.12)
(1)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
(2)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
(3)召开总课题结题会。
(4)编辑整理出版学校德育课程校本教材。
(5)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一、研究目标
(一) 总体目标
结合学校“六好习惯”相关内容,研究和探讨以生为本的德育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网络,使德育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将德育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并最终形成一套低、中、高三阶的校本德育课程校本教材。
(二)具体目标
1.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更新德育教育方法,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端正教育思想,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着力加强“六个好习惯”的德育教育,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大力开展自律教育和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构建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方式方法。使德育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和构建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体系,积极创建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
4.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友谊感、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
5.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从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出发,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出发,引导学生团结友善、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6.通过对“生本课程实践研究” 德育子课题组的研究与实验,形成一套由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组成的德育课程校本教材,并在德育课程中应用,作为品德课程的有益补充。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培养习惯的方法科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到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习兴趣做起,形成探索能力,从自尊自爱做起,达到自律慎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具有文明交往、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在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方面,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从“六好习惯”入手,德育课程校本教材编写方向主要为:道德篇关注诚信感恩,劳动篇关注自理自立,礼仪篇关注文明谦让,生活篇关注整洁有序,学习篇关注勤学善思,思维篇关注创新思辨。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本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一方面用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用来充实这方面的理论。
2.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收集、分析有关信息,了解小学英语单词拼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优化小学英语拼读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3.观察比较法:对研究班的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精细的、深入的观察。
4.教育实验法:通过编写出来的教材实验课程,先在班级中进行教学实践,将课题研究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学生在设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下,其行为规范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其对良好人格形成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四、研究阶段及措施
1.第一阶段 (2017.5——2018.7)
初步形成学校德育课程的“生本课程体系”框架,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德育教育的资料,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学段构建德育校本课程的框架,初步建构德育课程教材的主题内容。
(1)广泛搜集阅读国内外相关德育教材。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使用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正处于改版的实验阶段,全国通用的教材主要有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教出版社等几个版本,山东省使用的教材主要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主,个别地区使用人教版本。
自去年开始,山东美术出版社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进行了初步的改版,将一年级的教材全面改版为《道德与法治》,并在一年级进行试行。
我们需要对这些现行使用的教材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积极搜寻一些地方的德育自编教材,了解当前德育教育的方向。
(2)结合学校“六个好习惯”的相关内容,找出我校德育教育的方向。
我校出台制定的“六个好习惯”细则内容,已经在学校各项活动、评比中使用了几年时间,普遍得到师生及家长的好评。我们将针对当前德育教材的内容,结合学校“六个好习惯”,找出其异同之处,挖掘我校德育教育的亮点,找出与现行教材的差异,结合相关理论,初步确定校本德育课程的框架,找准德育教育的方向。
(3)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六个好习惯”的目标要求,对校本德育教材进行分层。
学校“六个好习惯”的目标要求,是针对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的。但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教材,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分层。我们将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对“六个好习惯”目标进行分层,并针对这些目标对校本德育教材进行低中高三个段的分层,制定出初步的教材框架。
(4)研究并确立学校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以及每个学段的课题。
基于前几项的研究成果,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组织课题组教师展开探究,将德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制定出来,并结合“六个好习惯”目标的分层,确立低、中、高每个学段的课题内容,确立德育教材的三段目录以及初步的课时目标。
(5)撰写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2. 第二阶段 (2018.9——2019.9)
(1)以学习、讨论、研究课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研究。
(2)结合专家的指导,对编写出来的试用教材进行试讲,并定期举行交流课活动,成员间相互听课;及时反思,做经验总结。
(3)结合“六个好习惯”目标的分层,确立低、中、高每个学段的课题内容,将三个阶段的德育课程校本教材初稿完成。
(4)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 (2019.9——2019.12)
(1)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
(2)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
(3)召开总课题结题会。
(4)编辑整理出版学校德育课程校本教材。
(5)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