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英语教学相长中提升师生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7-09-25阅读次数:530 作者:王倩

关于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言论,还是习惯品品大家的观点。于是,暑假里,百度了鲁子问教授有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所有文章。鲁教授提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关键能力,一个是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这个概念在西方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我们从西方学习了这一理念。

  必备品格这个组成部分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而提出来的,是独有的。这个部分更强调德育、社会责任等等。在我国核心素养体系中,共有25项主要的核心素养。

  25项核心素养要全部落实到每一个学科的话,有些难度,因为学科教育是有学科的品种的。就英语学科而言,在这个大的核心素养体系中,有一些项目内容是英语学科必须首当其冲去承担的,比如说国际理解、全球视野以及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等。这些人文的积淀或者人文的情怀,甚至包括英语语言或者英语文化所特有的批判性思维,也是我们的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一、语言能力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学生要学会运用语言,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学习、语言技能,尤其包括语言应用知识。

二、文化品格

  从文化方面来说,和我们以前所提倡的文化意识这个概念相似,但现在我们把它上升为文化品格,这里面包含了品格教育。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要有跨文化的意识,我们更要通过跨文化交往发展我们自己的品格。
1.
了解西方文化礼仪,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我们中国人目前在全世界的受欢迎程度很高,因为我们带去了大量的旅游消费,但是我们中国人很多行为不怎么受欢迎,比如说高声喧哗、不排队。那么尊重他人的这样的礼仪,都是我们现在在英语学科的教育中应该让我们的国民所学会的一种跨文化的品质。

在他人都很低声说话的时候,你也应该低声说话。当然在他人高声说话时候,你也可以高声说话。在英国看足球的时候,旁边的人在高声唱歌、喝彩、欢笑,足球场内就非常喧闹,所以这样的场合,就不需要很安静。可是在有些场合,你就需要保持安静。在西餐厅,大家都在很安静地吃饭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这种习惯,安安静静地坐着吃饭,而不是高声喧哗劝酒、聊天。实际上,西方人也能够理解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喜爱热闹,在吃饭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交流的环节。但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请了外国人来中国吃饭,我们可以用很喧闹的环境,很热烈地交流来欢迎他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吃饭习俗。但如果到了国外,如果大家都很安静,我们就应该学会去尊重他人。
   
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强调的不只是文化意识,而是文化品格。   
2.
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分
   
一些原版阅读文本会教育孩子们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比如说,一本原版故事中妈妈告诉孩子:在幼儿园打开门的时候,有一件事很重要,要hold the door open(让门开着),因为你身后可能有人,不要在松手时撞到了他人。在西方,这也是幼儿园教给孩子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可是,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了解。西方一些学校的老师,尤其管理人员会认为中国学生不礼貌。其实不是中国学生不礼貌,而是我们没有学会西方的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再举一个例子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习惯了说感谢,但是在有些场合可能我们还是很少去说,比如说坐公共汽车。在英语国家,乘客下车的时候,要对公共汽车司机说Thank you,家长上车的都要求孩子说:“Good morning, sir”,这也是西方文化礼仪中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这样的行为规范,如果带到中国来,公共汽车司机也会每天都很高兴地开车,进而形成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有很多的品格值得我们向其他国家学习。

  所以在本次核心素养建构过程中,英语学科专门提出来了文化品格这一基本内涵。
三、思维品质
1.
阅读过程中锻炼思维深度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提升,必然伴随思维的发展。因为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一种形态。那么学生学习语言,必然的就在学习思维。但在以前思维品质的要求被放在课程内容之中,没有单独的提出专门的目标。所以本次在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思维品质成为英语学科的4个维度的目标之一,思维品质的高度被显现出来了,它和文化一样,成了同级维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动呢?因为以前我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往往对语言的深度把握不够,这会产生理解方面的问题。

  例如读到一个绘本,文中运用了I don’t like…句式。一般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只是机械地训练I don't like…句型。其实并非如此,这里要分析为什么他不说I don't like cats,而说I don't like the cat。因为,此处the cat指的是书中的这一只猫,而不是猫,cats这一群体。I don’t like cats指的是不喜爱猫这一类动物。实际故事中的配图可以看出这个猫很不客气地看着主人公,因此主人公说:I don’t like the cat。我们平时会学习定冠词the代表特指。但是在这里,I don't like the cat,我们忽略了特指的是这个形态的、这个情绪下的这一只猫。这只猫很可爱的时候,主人公还是很喜欢它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小主人公不喜欢它。所以,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思维的深度。

   以上这种问题,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时常会出现。那么,老师怎样才能把握好语言的深度呢?

我们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思维的品质,我们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思维的品质,这样才能将学生教明白。反之,教师可能会把本来很有思维内涵的一个读本,变成了一个只有语言知识的读本。就好比我们把煮了一锅广东的骨头汤,把里面的骨头拿出来吃掉了,把汤给扔掉了,其实汤才是精华,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其实是很可惜的。

2.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英语语言的思维特性是很显性的。汉语言和英语语言两种语言有思维共性,但也有很多思维的差异性。而这种思维的差异性,就是我们在这次思维品质发展中特别关注的,叫做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思维方式、思考方式、解决问题方式不能局限于一种。英语学科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制作poster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但不是制作poster这项任务在培养创新能力,而是需要通过学生制作的poster内容本身判断是否具有创新性。如果学生制作了poster,但内容是抄袭的,这不叫创新,只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poster,展现了属于自己的思维内涵,展现了差异性、特殊性、独特性的内容,那么创新就有了。老师要带领学生去观察一幅图、阅读一段文字,然后做创新性思考,形成他们的思维的品质。坦率地说,思维品质的培养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思维品质这一维度目标的实现也是本次课改的难度所在之一。

四、学习能力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非常必要。所有的阅读,本质上都是自我的行为。因为即使父母给了孩子一本书要求孩子完成,孩子假装翻开书在看,甚至一句一句的出声念,但如果没有过脑子,都不是真正的阅读。因此,阅读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有着大量的、系统的学术性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甚至涉及科学领域。然而我国在心理学领域中,针对语文、英语的阅读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美国的这些学术研究,对于我们是有很大的启发性的。

现在国内很流行phonics(自然拼读法),phonics对阅读是很有帮助的,不过目前国内的phonics教学好像比较倾向用它教语音,教单词记忆,这个是我们中国人对phonics的一个发展延伸。我们不反对把这种工具用来做其他的目的的实现,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本质意义上phonics对于学生阅读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很好地去发展这种学习能力。换句话说,在阅读中发展学习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

英语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在非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师生是需要共同学习、共同体验的,因此,我们愿和学生一起在英语学习中、在阅读体验中感受文化,提升各自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