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上的战略抉择
《意见》摘要: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准确定位中把握机遇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是增强我省在全局发展中地位作用的重大战略机遇,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任务。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肩负着重大责任。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山东经济大省、海洋大省的优势,加速山东半岛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开辟海陆统筹新途径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 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产业
《意见》摘要:发展蓝色经济,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念,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全国海洋产业竞争发展中走在前列,保持领先水平。在产业政策上,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植新的战略增长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带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
《意见》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我省现有海洋产业基础,以科技研发为先导,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着力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
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
《意见》摘要: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素质、提升效益、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优化中提升,在提升中优化,坚决防止盲目开发、无序竞争,绝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发展,要努力走出一条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以立体发展创造综合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
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
《意见》摘要:要充分发挥沿海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产业为纽带,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沿海集聚,坚持一二三次产业相协调,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临海临港产业,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用好体制机制的力量
《意见》摘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又区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着力突破。哪个领域的改革任务紧迫就率先推进哪个领域的改革,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优势产业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意见》摘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整合流通资源,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主动搞好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交流与协作,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意见》摘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四纵四横”的铁路网。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意见》摘要:坚持科技兴海,充分发挥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海洋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考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区域内全面开放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