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校园里
歌曲《冬夜静悄悄》
福林小学 战涛
一、作品分析
【创作背景】
歌曲《冬夜静悄悄》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
【曲式特点】
歌曲为四二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乐句以弱起拍起,曲调采用了相同的节奏音型和旋律模进的手法,使音乐起伏有致,富于动感。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合唱部分,前松后紧的节奏变化,级六度大跳进入与前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二、课时目标
【蕴含的情感曲式特点】
作者通过老师日常家访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一幅师生间深厚友情的生动画面,充分地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真情。
【涉及的知识】
1.掌握歌曲《冬夜静悄悄》中的弱起节奏及运用最多的节奏型,能对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并正确的演唱歌曲。
2.平行三度的二声部配合。
【提升的能力】
1.学会并有感情的演唱《冬夜静悄悄》的第一乐段、用竖笛吹奏歌曲的一、二声部。
2.用竖笛演奏乐曲的两个声部。
三、演奏处理
根据歌曲的特点,钢琴水平较好的老师可以自己按照钢琴正谱演奏给学生听。演奏不了正谱的老师,建议一下几点:
1.第一乐段可用分解和弦的伴奏形式为歌曲进行伴奏,第二乐段可用柱式和弦的伴奏形式进行。
2.也可用吉他等其他乐器为本首歌曲伴奏,第一乐段可用分解和弦的伴奏形式进行,第二乐段可用扫弦的伴奏形式进行。
四、演唱处理:
依据歌(乐)曲的风格特点及学生基础,你认为该歌(乐)曲在演唱方面应该注意哪些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重难点、更好将歌(乐)曲唱好、唱美?
设计三部分;练声、学唱、提升。也就是把歌曲进行剖析、分解。在练声部分通过模仿回声效果解决歌曲的难点,使学生既体验到美,又不知不觉学会了伴唱。在演唱方面要控制好气息,当然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要求高低声部以平行三度音进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合唱效果,似乎不太可能。但如果只有一个声部也显得合唱太过单一,所以我进行了一些创新。把复杂的低声部以简单的形式呈现,再加入回声效果,这样的形式学生既有兴趣,又易学,伴唱的效果也不错。
练声的扎实进行让学唱歌曲容易很多,但在这一环节要解决的除了准确演唱外要掌握弱起的唱法,有助于情感的激发与升华。
最后,通过观看视频情感得到升华,也让学生了解还有许多平凡又伟大的老师。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就让他们带着真挚的感情再次演唱歌曲,歌唱的表现力进一步提升。
五、生活化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非常高兴来到同学们中间,这节音乐课由我想和大家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
早就听说咱们班很能吹!当然这个吹是吹竖笛的吹!能让老师见识一下么?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要根据老师手势来吹奏。可以吗?
比如 我出“DO”,你们应该吹?
(音的高低手势也要由高到低。)
(生:可以)请做好准备。拿起竖笛,看好老师的手势。拿起竖笛。注意你演奏的姿势。
提出要求:学生随教师的提示音演奏竖笛
二.新课教授
师:请同学看好老师的指挥。
环视 (请那边的同学注意看老师)
教师出手单音,学生演奏。1、3、5、高音1 、5、 3、1上下行音阶
(要看老师的手势。这是准备、这是呼吸,拿放竖笛练习。)
同学们吹的不错!你们真棒!看来这个难不倒你们。
现在老师要给同学们增加难度了,我们从中间分成两组,老师会给你们不同的音。可以吗?
这边的两组同学请看我的这只手,这边的两组同学请看我这只手试一试好么?
(眼神要到位,眼睛要放光与学生要交流。)
1.加难度:
高 1 5 6
6 3 4
吹一个降7
2.如果高2和降7吹的不好可再来一遍。
(如果不整齐要再试)
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条旋律,请看——(点击大屏幕。出示二声部)
默奏
1.先出 8小节的双声部(第一张课件)
师:这组吹红色的一声部,这两组吹黄色的二声部 1分钟的时间各自练习吧!
师:弹一段琴结束练习(第二乐段)强化第二乐段。
2.我们来试试好么?
(如果乱,就马上停,同学们一定要看好老师的指挥。)
再吹一遍
(老师觉得同学们吹的太好了!)
3.先请高声部的同学吹奏一遍
再请低声部的同学吹奏一遍。
再出后8小节的双声部(第二张课件)
师:我们能不能把这四句旋律来试奏一遍。
(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
(音乐主题创境生活化: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相互了解,感受歌曲二声部的协和,提出具体的吹奏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做好吹奏竖笛的准备。)
抓普遍问题,提醒学生“时值”、“节奏”、气息控制的重要性。
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这条旋律完整的来试奏一遍。
出示完整16小节
边说边点第三条旋律。师:有信心吗!
师指挥:
高音2和7的进入要同时。师带生练如不齐再来一遍
师找一组学生试奏 55 57 60 5 4
33 35 40 3 4
休止符和附点要讲到
师开始指挥,随时出现问题随时纠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配合的很默契。那么刚这段旋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优美、舒缓、平静)是啊,让我们把这种优美带到旋律当中,再把16小节吹奏一遍。(跟随老师的指导再来一遍) 注意控制自己的气息,拖拍时要拖满。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旋律,听——
1.(师弹琴,范唱两段歌词)
________静悄悄,___________轻轻飘,__________来家访,__________回学校。
________静悄悄,___________轻轻飘,__________来家访,__________回学校。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唱?
生:想。
点课件。
2.现在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音乐接唱的游戏,请同学们唱红色部分的歌词,教师哼鸣乐句的前半句,学生跟电子琴声演唱后半句。
(出示课件)__嗯____静悄悄,___________轻轻飘,__________来家访,__________回学校。
教师弹琴,师带生一起哼鸣。(提出要求:哼鸣时嘴巴里面张开,嘴唇微微合拢)
请同学听好节奏
3.师弹前奏 师生一起哼鸣。
(两段都唱,两段间有短小的间奏)
4.有谁能给哼鸣的部分添上合适的词语?
(找学生回答什么静悄悄、什么轻飘飘、什么来家访、什么回学校?)
生答:春夜、细雨、老师、还要
冬夜、雪花、老师、还要
(孩子来回答)
5.师:刚才听了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答案吧。
学生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6.师弹唱第一乐段。
我找同学和我配合来唱。(弹吉他到学生中间)
谁想和老师配合,请举手。谁想唱老师就走到你身边。
评价
如果弱起没唱好
师说:请大家注意以前学过的弱起小节。
师:让我们看看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歌词的开头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样写更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师生情。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关爱有感情的来演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师弹电子琴
完整演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静悄悄”时的感情。(情感处理)
师:我们在唱“静悄悄”和“轻轻飘”时该如何唱才能突出这种“静”和“轻”来?
生:回答
师:对,声音不能太大,而且还要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让我们再试一次
师弹琴,生演唱。
每一句的结尾都是开口音,师范唱静悄悄、轻轻飘,生学唱。
纠正个别学生的演唱方式和坐姿 (学习习惯)
难为咱们的班的男生了,我觉得男同学能把这种“静”和“轻”唱的如此好,确实不容易,让我们给他们鼓鼓掌。
这首优美歌曲会有一个怎样的题目呢?
生猜
(音乐主题创境生活化:增加难度,让学生了解和声效果,初步感知音程的构成。)
出示课题(点课件)
师:请同学们打开歌谱
1.全曲视频欣赏
让我们带感情的来学唱歌曲
注意歌曲的弱起
2.出示第二乐段歌谱。(师:刚才的第二乐段大家熟悉么?对就是我们开始时竖笛吹奏过的。)
师:让我们唱完第一乐段后用竖笛接吹第二乐段。
学唱全曲的一声部
老师带领学生学唱第二乐段至少练习两遍。
教唱歌曲时:我送你过木桥 附点音符和空拍处 要强调
(在刚下过雨的小桥上走路要小心,注意这里的空拍)
3.师范唱:我送你过木桥 生学唱
提出要求:拖拍的地方时值要唱满
师:最后一段哼鸣应该怎么唱?是越唱越强还是越来越弱? 为什么?
生:答
(音乐主题创境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师生的情谊,在送老师过木桥时学生的心情是依依不舍的,在此加大难度,层层递进。指导学生控制好气息和准确的把握实值。感受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整首歌曲表现了一个什么内容?(山村教师去家访)
师: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今天我们演唱只唱一声部,二声部的演唱下节课学再学习。
最后:吉他弹伴奏带领学生把歌曲献给老师。
(音乐主题创境生活化:师生合作演唱歌曲,在演唱歌曲时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师生情谊,特别是要唱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增加学生对歌曲意境的理解。)
四.拓展
出课件:这是一首美妙的校园歌曲,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校园歌曲,听《奥,十分钟》让这美妙音乐带领我们进入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