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如何在小学信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表时间:2017-09-15 阅读次数:320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开启学生的心智,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造力。但在已往的教学中往往存在大量向学生灌输知识性的内容的现象,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典型的填鸭式教育。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多媒体的形象教育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发散性思维的定义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例如,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

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如何培养

现在国内外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说是千姿百态,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科学。下面就目前比较流行的训练方法――大脑激荡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大脑激荡法(brainstorming)由创造基金会的创始人A·奥斯本提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建议。如就某一个问题“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办法”或“列出你所想到的全部事实”等。

案例一:


例如在《丰富多彩的线条和图形》的教学中,我们在讲完了椭圆形工具的三种填充样式(线框、有边框填充、无边框填充)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利用刚学的椭圆形工具,开动脑筋想想怎么能更好更方便的画出像“图一”这样的图形。

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出几种比较简单的画法。如用圆的线框样式先画一个大圆,再直接在大圆中画一个小圆,然后填充颜色。或者是在画的时候Shift这个特殊键来保证了画出来的是圆形。

但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就能想出一些更好的画法:如在画第一个大圆的时候,选择无边框填充样式,颜色为黑色,画第二个小圆的时候,选择有边框填充,背景颜色为蓝色;或者在画第一个大圆的时候,选择无边框填充样式,颜色为黑色,画第二个小圆的时候,选择有边框填充,背景颜色为蓝色,最后把小圆移到大圆里。

在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之间容易形成一个讨论的气氛,思路就容易被打开。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得出了多样性的答案。这种教学活动符合了大脑激荡法的训练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建议,所以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在思考各种不同的画法过程中,学生也熟练掌握了“圆形工具”的用法,深刻体会了各种样式的不同效果。

在进行这种训练方式的时候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的问题要相对简单,也就是为学生设置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之间容易形成一个讨论的气氛,思路能够被打开,就会产生许多新奇的想法。否则,太难的问题不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也就是问题的答案要多样化。否则,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发挥的余地。

3)在学生思维很狭窄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比如在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这么讲:刚才同学说的办法都很好,但老师总感觉画法还不够多。大家思路能不能再开阔些,想想能不能把其他画圆的样式用上,甚至可以不按我们平时的常规去画,这样可能会发现更好的方法哦!

4)不要对学生的答案做过多的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答案,特别是在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进行指责。否则,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事实上,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提出许多类似的问题。如把图形改成“图二”这样的一个交通标志,就会引发更多的思考。

案例二:

还是在《丰富多彩的线条和图形》一课中,在讲完了所有的操作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画一个简单的圆,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圆,你们能想象到什么东西,把你想到的东西都画出来。”

一时间,同学们忙开了,有互相讨论的,有埋头画画的。学生思维活跃,一下子画了很多:篮球、足球、乒乓球、地球、西瓜、南瓜、脸盆、硬币……“还有答案吗,大家再想想其他领域的,是不是也有圆形的啊?”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一个酷爱足球的铁杆球迷站了起来说:“足球电视机。”说完自己也得意地笑了。他这一说,激起了更多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轮胎、救生圈、话筒、棒棒糖、手掌印、帽子………同学们的思路完全打开了。

在这样一个宽松的能够畅所欲言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会将他们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不受限制地尽情发挥。一旦思路打开了,他们会说出很多答案。这正是大脑激荡法的应用,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学生不受目标限制,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提出新观念。同时,由于要学生把想到的东西画出来,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具有综合使用各种画图工具的能力。

案例三:

在介绍鼠标功能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计算机,大家可能都动过电脑上的鼠标,现在请大家想想,它除了能打开记事本外,在电脑上它还能干些什么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讲开了:“在桌面里的QQ图标上按两下就可以上QQ聊天了。”“对,还能上QQ游戏呢!”“能用鼠标来上网。”“打游戏的时候能控制人物的走动。”“能拖动桌面上的图标。”“单击关机按钮,就可以关闭电脑了。”“不对,我们家里有鼠标,但不能上QQ啊。”……

这类问题的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还想到了哪些可能性吗?”“除此之外,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这就要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提问的训练方式符合了大脑激荡法的规则,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所以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里,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鼠标的功能”,并结合自己的印象给出了答案。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对鼠标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交流中或赞同或反对,或惊奇或质疑,这都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发散。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上机实践中教师充当好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重视实践,实现能力迁移,这样学生学起信息技术来就既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又能使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也就不会觉得无内容可教了,从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体现,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