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青岛朝城路小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发表时间:2020-09-01 阅读次数:184

青岛朝城路小学教学工作计划青岛朝城路小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围绕学校“润德启智,适切生长”办学思想,围绕“适切教育”,从适需课程、适性教学、适能教师三个方面,强化目标与责任,为学生搭建“全面+个性”相统一的发展平台,扎实基础,办好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一、适需课程,关注核心能力发展

继续立足课堂主渠道,结合“悦动课堂”项目,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加强研究,构建“全面”+“个性”的学校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最大限度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

(一)优化常规课程,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1.规范课程实施

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开齐开足国家、地方各级课程,不随意加减课。规范调代课流程,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等课程落实到位,课时率达到100%。

2.提高课程质量

根据朝城路小学一日巡视的内容对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 ,关注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做好2分钟候课、深钻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分层作业等工作,保证每个班级的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3.关注课程评价

通过调研、问卷等方式,规范课程实施,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规范课程实施,完善课程管理,是每个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优化课程育人的目标。

4.形成课程学分手册。

课程学分手册证书是学生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的凭证,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给不同的绩点,每门课程的成绩5分制,绩点乘以成绩就是本门选修课的学分。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分。选修课程分数达到150分以上,将被评为优秀毕业生,颁发优秀毕业生证书。

(二)加强特色研发,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关注学科核心能力发展,继续加强 “1+X”课程研发。“1”为全员参与的戏剧课程,“X”即天文课程、stem课程、德润课程等, 形成一到六年级全序列、分级实施的“X”课程群。

1. “2+6”体育课程,“质”与“量”并重。

推进体育特色课程建设,“2”即传统特色项目排球、新兴特色项目体操,“6”指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特色项目,包括一年级跳绳、二年级轮滑、三年级击剑、四年级游泳、五年级武术、六年级足球,有计划推进各年级学生体育技能培养。

2.多彩艺术课程,以美育人

美术学科结合学校的特色纸艺课程,音乐学科结合悦动编创项目研究,通过民族鼓乐、合唱、戏剧、纸艺、建模、绘画等多个艺术特色课程促进学生专业成长,打造多彩艺术课堂。

3.stem海洋课程, 多元育人

本学期将通过开设蓝色海洋校本课程、开展蓝色海洋节、评选“蓝色大使”、 开展海洋研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洋中无穷的奥秘,培养学生海洋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参加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并申报国家级课题《海洋特色的STEM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青岛海洋大学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与课程开发。2019年,此项课题顺利通过了中期汇报,本学期,海洋STEM课题将完成结题。

4. 开发德育+教学“双线并进”分级课程内容

本学期开展好“四节日”活动,精心设计健康节、德润节、戏剧节、手作节,形成序列化的节日课程。继续完善德育校本教材:《德润娃学礼仪》《德润娃炼情商》,德润心田,让学生从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适性教学,课题引领提质增效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

整理、汇总、形成各学科关键能力指标体系;依据学科关键能力指标、整体性教学研究内容,制定、完善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整体性教学课堂评价表;开展整体性教学案例研究,梳理学科教学模式群;遴选、汇集精品案例集、学科学习方法手册和优秀作业集。

(二)主要内容和要求

1.课题方面:以结果为导向,细化任务分解

1)梳理各学科关键能力指标体系。九月份上旬,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关键能力点”,对照课程标准、教材,分工合作,细化各年级关键能力指标,学科组长负责汇总、整理形成指标体系。

2)完善整体性教学课堂评价表。九月中旬,各学科对照学科关键能力指标体系,对原有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整体性教学评价表进行修订和完善,初步形成课堂评价体系。   

九月下旬,将学校的关键能力指标和整体性教学评价表提交相关专家进行指导,针对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

3)组织整体性教学模式研究。十月份至十一月,组织开展“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整体性教学研究——适性教学模式研究”专题研讨会。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整体性教学模式研究;二是学科关键能力指导方法研究;三是有效课堂观察与评价研究。

第一阶段(十月份至十一月中旬):各教研组成员两人一组选定一个单元或主题进行整体性教学课例展示,按照“说课-上课(观察)-研讨-反思-整理”五个步骤组织开展活动,同时提交精品案例。

第二阶段(十一月下旬):各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梳理。在前期案例总结的基础上,汇总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整体性教学模式,形成适性教学模式群。同时围绕整体性教学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反思与改进。

第三阶段(十二月中下旬):组织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展示活动。一是进行课题阶段成果汇报;二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各学科精品课例展示;三是组织优秀论文评选、颁奖活动;四是展示学生学科关键能力成果。

4)梳理学科关键能力指导方法。各学科在常态课教学中进行学科关键能力指导方法、学科整体性作业设计研究,十二月份,搜集整理学生优秀学习方法、一体化作业设计与成果,汇编成册。

2.教学方面:以质量为核心,抓实过程管理

1)备课环节,要突出“两个关注”

采取“集备+二备”的方式,各教研组在上一学年集备组提供的教案基础上,集中开展二次备课,重点关注“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点”和“整体性教学模式及策略点”,结合实际加以调整,依据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作业与练习设计、检测与反馈等设计学习任务单。

评价方式:每月集中检查一次;随堂听课抽查;期末评展评。

2)上课环节,要突出“三个体现”

每一位教师要将上课作为整体性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每一节课要在精心备课基础上制作课件和教具,课堂教学突出三个体现,即体现整体性教学设计;体现学生关键能力指导;三是体现学生“全面+分层”指导。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次合作探究。

评价方式:预约课;巡视或推门课;集中调研等。

3)作业环节,要突出“一加一减”

各学科、各年级教师必须按照“提质减负”相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在作业设计中加综合性练习,减简单重复性作业。给学生提供可组合式作业菜单,加强作业“评”与“改”,培养习惯,提升能力。

评价方式:每月常规作业检查;学科特色作业展示;学科关键能力方法手册等。

4)辅导环节,要突出“一生一策”

教师建立学困生结对帮扶手册,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帮扶计划,从习惯、方法、心理、作业等多方面实施帮扶,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工作与家长携手帮扶。10月底,组织一次学生辅导专题研讨会,评选优秀案例。

评价方式:每月检查学困生帮扶手册;学生访谈;学业质量跟踪等。

3.教研方面:以课题为引领,团队合作共赢

1)明确研究目标。以学段或学科组为单位,根据《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的整体性教学研究》课题阶段目标制定教研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和要求,每周“集备+教研”内容明确,整合推进,每次教研干部全程跟进,组员全程参与。

2)变革教研方式。在课题引领下,各教研组根据教研主题与内容,尝试开展“互助交流式”“问题诊断式”“专题研讨式”“专家引领式”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力求主题明确,形式灵活,追求实效。本学期,各教研组进行一次教研展示活动(与课题研究融合)。

3)注重学分管理。本学期,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对教师个体教研出勤、主持集备与教研、听课数量与质量、上传教学资源等情况进行学分评价。在评价个体的基础上,对教研组活动组织、目标达成、成果呈现等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评选优秀教研组。

三、适能教师,以行动学习促发展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

依据适能教师发展性目标,以“博爱 诚信 创新 卓越”为共同发展愿景,构建“基础+专业+卓越”三维一体校本培训课程体系,以五大关键能力为重点,以“课程+活动”为载体,全面促进适能教师专业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要求:

1.制定个人发展愿景。九月初,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学习适能教师发展性评价目标与描述性定义,在内化与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目标定位和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个人发展愿景和成长计划。

2.构建校本培训课程体系。九月,成立适能教师培训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博爱课程、诚信课程、创新课程、卓越课程,按照基础、专业、拓展三个维度搭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框架。

1)博爱课程旨在培养教师博学精神与仁爱之心,内容包括职业理想、师德师风、理解儿童、文化传承、名篇导读等。

2)诚信课程旨在培养教师专业课程旨在培养教师文明诚信与合作友善品质,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文明礼仪家校沟通、教育教学合作、四季课程等。

3)创新课程旨在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内容包括创造性思维、教与学技术、研究成果创新、创新管理评价、教育机智等。

4)卓越课程旨在培养教师敬业精神和高效能品格,内容包括名师讲教法、榜样教育、精品课程开发、个性与差异教育等。

建立健全课程专家资源库,汇编《适切教育管理白皮书》《适能教师必知法规手册》《适能教师必读书目》《适能教师四季课程菜单》等。

3.实施“课程+活动”多元培训。

1)依据课程框架,细化培训菜单。每月至少组织四次校本培训,集中培训三次(基础、专业、卓越)和一次分散培训。集中培训由干部团队、学术骨干、外聘专家主持,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分散培训内容由教师或项目组自主选择,采取个人自学、项目组学习、青年学习日、师徒结对等方式组织,满足“全员+分层”发展需要。

2)组织活动课程,提高培训实效。

九月,开展“清廉从教·为人师表”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组织教师宣誓、签订师德责任书、选树师德标兵等活动;十月,开展“适切教育大讨论”活动,围绕适本德育、适需课程、适性课堂、适能教师、适策管理等五个专题展开交流,形成共识;十一月,组织3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武活动,从说课、备课、上课、基本功测试等方面进行考核,促进青年快速成长;十二月,举行第三届教学节活动,以项目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精品课例展示、整体性教学案例(论文)评选、学法手册、优秀(特色)作业展示等,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与交流。

4.试行“学分+自然主义”两项评价

1)试行适能教师“360+”学分评价

制定适能教师360+学分评价表,依据博爱、诚信、创新、卓越四项指标,从基础+专业+卓越三个维度细化评价标准,采取个体与集体、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分评价,力求全面、客观评价全体教师。

(2)尝试自然主义评价模式。

十月下旬,选择两位新青年教师运用自然主义评价模式,通过轮流面对面访谈、共同交换意见中形成初步结论;

十二月下旬,再选择两位新青年教师进行自然主义模式评价。在对比评价中共同分析,充分沟通和交流意见,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