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五年级必背古诗文为《论语》,跟学生背了一学期,感触很深。
首先,孔子的言行教育我要学会做人,做诚实之人,做正直之人,做君子之人。
关于道德,孔子是这样说的——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放眼我们的社会,一方面是无良逐利者和种种缺德事件,另一方面也有众多有识之士,在痛心、忧虑之余,为社会的不道德现象和缺德之人进行着“道德救赎”。对于社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问和思考:自己该怎么办?孔子早对此做出了解释:“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合乎道德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
对做一个正直之人,孔子是这样说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
对做一个诚信之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怎么还可以算是个人。就好比车子没有车轴怎么能行呢?”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严谨治学。而谦虚好学对于教师非常重要,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说:“以能问以不能,以多问于寡。”生活中我们不仅强调会“教”,要更注重“学”,因为教师是在“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求教师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毋庸置疑需要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打铁还需要自身硬",如果腹内空空,那就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贻害社会。
关于育人,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认为“欲速则不达”,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