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教育教学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读《传习录》有感- 支爱文

发表时间:2017-03-23阅读次数:829



——大明时代就藏着的先进教育理念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此书记载了王守仁的言行、反映其思想。作者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对此书感兴趣源于《明朝那些事儿》对王守仁的介绍,当年明月用易懂并略带诙谐的文字,描绘了一代巨儒王守仁的传奇一生,对此人的传奇人生的兴趣,牵引到了我读《传习录》的兴趣。

大家知道毛泽东的老师叫陶行知,可谁知道他正是受王守仁“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影响。细读此书发现其中还蕴含着很多到现在还在推行的教育理念,现结合我开学接新班的工作经历与大家分享:

一、针对儿童自身特点展开教育。

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更多的是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而王守仁则把儿童期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发展时期。他认为儿童处于萌芽状态,只有精心地栽培和灌溉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摧挠之则衰萎。”

他强烈反对体罚行为,他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他把体罚儿童的教育方法及其后果揭露的淋漓尽致,他说:“近世以来,教导幼儿和童子的人,每天只知道教他们诵读辞句,书写文字,要求他们检点约束,却不能用“礼”来诱导他们,要求他们聪明起来,却不能用“善”来加以培养。

看到此处我想:一个班集体的“礼”和“善”是什么呢?

刚接新班,班里特殊孩子多,每天各种头疼的事情层出不穷。那天上课班里的小怡同学突然哭了,我刚一问,孩子们争先恐后告诉我这件事。唯恐天下不乱的情景,让我的头发胀。惩罚不懂事的孩子没用,耐下心来,我问明原因得知是班里的机灵鬼小天同学下课把小怡的手给夹疼了,看着面对哭泣的同学小天的冷漠让我有些痛心。再想想他还吓唬刚来的实习老师,要是老师对学生太厉害,我们学生可以打票让老师走人……

对教知识的老师,对一起成长的同学都冷漠的孩子,将来会怎样?如何让他能善待自己的身边人,让他的心柔软起来。我突然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件小事并讲给全班听:

“那天我们诵读的时候,有一个班的两位同学来晚了,只见坐在合唱台上的一个浓眉大眼的男孩,热情的招呼其中一个男孩,来我这里坐。男孩坐下来,他又往里挪了挪身子对另一个女孩说,来坐这里,说着搂着小姑娘和她看一份诵读稿子。这个男孩对同学的关心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样一个为他人着想、善良的男孩怎能不让人喜欢?”

听了我讲的“善事”,聪明的小天给小怡说了对不起。也许小天同学不能一下子就能对弱者有同情心,但是看着全班孩子眼睛里闪烁着的光,我感觉此时“善”和“礼”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

二、减轻学生负担。

王守仁提出“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主张“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能授以一百字”,“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在他看来,要求过高,内容过多,则会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这样不仅会增加儿童的负担,还会影响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同饮食过量一样,会影响胃部消化。“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学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他的这种量力而行、少而精的思想不仅对纠正当时教学的不良风气,产生过重大影响。就是对于我们今天整合压缩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

刚从高年级下来的我,一开始什么都想教给学生。以练习本为例,想把课文后面的训练重点让孩子写进去。但是讲完了回家写作业,不仅内容不对,全班有一半格式是错的。着急之后,突然想到,高年级常用的练习本、大作文本,三年级孩子以前没用过,要想把作业写对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真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决定,利用上课时间带着孩子们,在实物投影仪上给练习本打竖线,带着他们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对齐抄写。就先让学生把词语抄得格式正确,数量正确、保证书写质量就行了。降低了标准,孩子们的练习本使用在一个月后终于上道了。我也由此感受到对于我们这些胃口有点小的孩子来说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另外在《传习录》中守仁提出只有让儿童在愉悦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才能使儿童的天性获得释放,志气得到激发。提出儿童教育要活泼生动,动静相宜,相互调节,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儿童结成班组,在一起歌诗习礼,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他还提出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他指出:“各童生之家,亦各通行戒饬,务在隆师重道,教训子弟,勿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自取愆咎。”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典范,言传身教。

今天的我们不能因为辛苦就不做这件事情,因为早在大明朝王守仁就提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是铺铁轨的人,孩子是火车,我们帮助他们把铁轨铺远了,孩子才能走得更远。只有家长懂教育了,孩子才能少走弯路。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家长不理解我们、误会我们就不做家长的工作,就不爱孩子,因为孩子是无辜的,他不能选择家庭、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顾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材施教,给每个家庭、孩子均等的机会,均等的希望,让每个家庭上的小苗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王守仁的这些思想,不仅盛行于在他所生活的大明时代,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近几年出版了不少有关《传习录》研究著作,其影响已远至日本与欧美。有时间的老师可以读读此书——《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