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修身养性、教书育人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句子,我这里举第一章的中的一句谈谈我的心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中生有”,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口头语,却不知它竟来自老子的话。老子说,世界起于“无”,但这个“无”的学问很大。用现代的观点看,这其中有能量,能量聚合而成质,也就是“有”,就好像倒推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一样。能量不灭,物质亦不灭,生生世世,都是循环和转化罢了。
这是所谓的“科学逻辑”,但“有”和“无”,更多的是种哲学逻辑。我们以为,老子说的“无”,更多的,是类似于佛家讲“空”的性质,是无有之有,无用之用。其中的奥妙,真是无穷。
对我们教师来说,懂得“无”的道理,真是件善莫大焉的事。我们先从一则公案说起:一人问禅于日本的南隐禅师。来者口若悬河,南缄口不语,只是倒茶。不久水满,而禅师却不停,眼看茶水溢出杯外,来人着急地说:“满了,不要再倒了!”南说:“你恰如这只杯子,满是自己的看法,如不先掉空,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我们教师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很“满”呢?谈到备课,不高兴,“我满了”;谈到读书,不高兴,“我满了”;谈到培训……这个“满”,也有年龄和个人追求的关系,但不管怎么样,一个教师以专家自居、以名师自恃、以“老资格”自彰、以“请不动”自得,真是一件要命的事。
那么回过头来看“无”的道理,就明朗多了。正是做老师的人虚怀若谷,他才可能容得下诸事、诸人、诸言、诸情。这样的老师,当面对学生时,他不会板起面孔骂“你怎么这么笨!”,他知道自己也是个“无知者”,自己亦不过“闻道在先”而已,他哪里会“持满”呢?学生又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这样的老师,当他面对同仁、领导,不会偷懒耍滑,而是懂得谦虚和居下。
“无”的奥秘在于“常无,欲以观其妙”,即你要学会常常放空自己的心,常用一种“无我”的姿态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妙”才能渐渐的显现出来。“无”的境界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唯有如此,你的世界才是异彩纷呈的,你才会知道自己原先“所执”的东西是那么渺小和可笑,自己原先特别在意的某场考评,特别想要的某个称号,原都不过“万有”中的一两朵浪花,自己的生命中还应更多的精彩值得等待。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有自己的职业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也有自己的实际遭遇,“无”是一种理想,“有”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老子又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际,喻端倪),即从现实的点点滴滴中,从五音、五色、五味中,从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中体会师道的“实”的一面。当你一天工作很累的时候,心里念一念“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不是可以得到启发或慰藉呢?
把心放大,才能体会“无”;把心聚拢,才会体会到“有”。两者相依,各有张弛,你偏废了其中一个,可能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