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先生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其作品如《野火集》《目送》,以敏锐的视角、深刻的笔法记录着国家乃至世界的局势跌宕,关怀着民族同胞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起伏。这些作品曾在海峡两岸刮起一阵"龙卷风",读者无不为其笔锋中的侠义情怀、率真性情所佩服、感动。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的一段话,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睿智又温柔的女性,更领略了美妙的教育艺术。
在读《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时,我常常有种莫名的感动,为作者的爱、沉着和耐心所折服,母亲用一种安静的等待,让小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那是一种对幼小生命尊重的爱,她用自己的耐心和爱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操作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是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爱的教育,可对我们今天的小学教师而言,同样有深远的教育指导意义。
这让我想起有次学校午餐时吃汉堡,孩子们都馋涎欲滴,眼巴巴地望着汉堡,看着孩子们的表情觉得他们真可爱。当每个孩子都拿到了汉堡后,就要开始吃了。这时亮亮小朋友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见他先是拿鼻子闻闻味,然后咬一口看看里面的肉块少了多少。接着又咬一口,再端详了一会儿,再接着咬咬,继续锲而不舍的观察,直到我催促他,才放弃了比较…
…当时我还是比较生气的,觉得这孩子,吃个饭也磨磨蹭蹭的,一会又耽误练字了。但看了这段文字之后,我深深地反思: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教育的契机,亮亮和文章中的“小孩”一样,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用自己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充分地利用时间去探究一些他们眼中的“有意思的事物”。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在我们成人眼中是自然而然的,可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更无法代劳,我们只能慢慢等待,这是生命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长长的路,慢慢的走”,教育就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漫路,孩子们就是这长长道路上的行人,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指向标、引路人给他们指明方向,更需要带领他们参观路旁景区、耐心讲解风光的导游。在看了书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乐至上是最高法则,尤其是校园里的孩子。他们喜欢每一天都是由他们自己主宰的,看自己喜欢的书,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所以,我们应该有一颗等待的心,用爱来理解孩子,用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来引领他们自己的成长。
台湾张文亮《牵着蜗牛去散步》这首散文诗和这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的蜗牛就像是我们要教育的孩子,“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都是徒劳无功的,或许当我们说出“孩子,慢慢来”的时候,心情是忐忑、复杂的,但我们会闻到醉人的花香,感受到温柔的微风,看到满天漂亮的星斗......在《教育漫话》中提到“儿童应学的事情,绝不应该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也不应该当做一种任务去加在他们身上”,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当沉下心来,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用心慢慢地体会孩子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步,帮助孩子成为大家的“偶像”,用“粉丝”的热情和爱去支持、鼓励孩子,让孩子也享受一下被人追捧的感觉。平日里,我会让擅长踢球的孩子去参加学校足球比赛,让他因为得到大家的呐喊助威而士气大振;我会让擅长歌唱的孩子去领唱或独唱,让他在场下观众的轻声附和掌声雷动中欢欣鼓舞神采奕奕;我会让擅长写作的孩子站到讲台上大声郎读他的作品,并让大家各抒己见品析他的文章的精妙,让小作者在大家的发言中一次次受到赞美和褒奖。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助其扬长避短,使之在其强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最终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这个标新立异的时代,谁都想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老师不妨做个欣赏者,让每个孩子都尽情挥洒,努力施展,为他鼓掌、喝彩。不仅教师自己身心愉悦,孩子也开心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春风是冰河的等待,收获是秋天的等待,阳光是万物的等待,孩子是我们的等待。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抱着“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看天外云卷云舒”闲适、平静的心态,多点耐心,多点时间,等待孩子的长大,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去爱每一个孩子,还他们一个自己主宰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