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教育教学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王充《论衡》有感-王亚娟

发表时间:2017-05-04阅读次数:605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王充的《论衡》。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为根据,疾虚妄之言。""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对以后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总之,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在于教育。王充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提出学习必须靠耳、目感觉器官获得,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我也是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媒体资料辅助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想象,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去创造一个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教育界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儒家经传都是圣贤所著,都是正确的,不容怀疑,老师对经传的讲解也都是全对的,必须背诵,从来不敢向老师提出什么疑问。一代传一代,严守家学师法。这就形成一种传统,即经学传统。迷信古书,迷信老师,这是当时教育界的最大弊端。。王充认为死背硬记就像鹦鹉学舌那样,不能理解圣贤的思想。不能理解,也就不能应用。不能应用,就无法在社会上实现价值。他认为对知识要博通而能用,才能有社会效益。所以,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所感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在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避免生搬硬套,把学习效果落到实处。

    为了辩明是非,提高认识,在教学中,王充认为师生可以而且应该讨论。在读古代经典时,对不明白、不理解、不同意的地方,也可以提出疑问,或者驳难。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极为复杂,有虚像,也有假像,只凭耳目,容易出错。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教育学生遇到问题只有多思考,多难问,多讨论,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王充著述宗旨是疾虚妄归实诚。用现代话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在迷信圣贤、迷信老师、迷信古籍的时代,要坚持实事求是相当困难。王充把实诚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置于最高地位,并用来评判圣贤经传。用去检验一切理论。的权威性取代了一切理论的权威性。反对崇拜偶像,反对迷信成说,提倡真实的知识,认为真实的知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这是任何时代开明思想家的共识。这种开明思想有利于培养有创造能力的新人才。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真真切切的离不开真实的生活,离不开美术教育的熏陶。我常常告诫学生,美术学习需要“目识心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生活为实,善于发现,观察、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带着思想情感去表现美,才会创造出与众不同别具匠心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也总是希望能够通过美术教育开启学生的心灵智慧,帮助他们明善恶,知美丑,辨是非,教学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他们在美术课堂学习中自由的、心情愉悦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课堂。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名言至今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实早在约二千年前的王充就说过类似于培根的话,“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王充追求学术真谛的精神,勤于思索、实事求是的态度永远值得后人的敬仰与学习。作为教师的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坚持以务实的态度,通过美术教育启迪学生心灵智慧,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七彩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