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香港路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学科:数学 年级:一年级 任课教师:杨静 李福林 填表日期: 2018.8
《课程标准》中的本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在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
单元
|
课时
|
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重点难点
|
实验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具
|
起始课
|
1
|
海底世界—数数
|
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活动过程,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
会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
|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
讨论法
|
课件
|
一
|
11
|
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
会写0—10。使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的区别。正确认识=、〉、〈的意思,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
正确认识=、〉、〈的意思,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
讨论法
|
挂图,小棒
|
二
|
3
|
分类与比较
|
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
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
讲故事,辨析法
|
课件、挂图
|
三
|
18
|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
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
|
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养成初步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
讨论法
|
多媒体
|
四
|
4
|
认识位置
|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
|
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简单问题,能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
观察法
讨论法
|
课件、实物投影
|
五
|
7
|
11~20各数的认识
|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并能利用数的组成知识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
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 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知道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
|
1、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感。
2、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观察法
讨论法
|
多媒体课件 、小棒
|
六
|
4
|
认识图形
|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
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形体
|
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观察法
讨论法
|
多媒体
|
七
|
16
|
20以 内数的进位加法
|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
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估算。
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
|
编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
|
实验法
观察法
讨论法
|
小棒、计数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