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在教学情境中找寻快乐。
案例:我们来听故事吧。咪咪、喵喵、虎子是三只可爱的小猫,要过母亲节了,小猫们想给妈妈一个惊喜,用自己钓的鱼熬一锅汤。他们来到小河边,开始钓鱼。飞舞的蝴蝶吸引了咪咪,咪咪扑了上去;草莓的清香引诱着喵喵,他冲进草莓地;暖洋洋的太阳让虎子进入梦乡。天快黑了,让我们来清点一下他们的收获。看着大屏幕上出示的三个空鱼桶,学生大笑之后,提笔列式“0×3=0”。于是,“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便在故事情节中得以初步渗透。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 在教学游戏中感受快乐。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案例: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后开始了游戏,学习效果令人惊喜。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再继续多要一张牌,又要一张牌,只见他们已咧开嘴,边笑边做出小超人胜利的动作,手舞足蹈以庆祝自己的成功。
教学游戏是寓教育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它与一般游戏的区别在于它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一般游戏的目的旨在娱乐。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必须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的甚至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手段是“游戏”。教学为神,游戏为形;教学为内容,游戏为形式。离开了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游戏,不是教学游戏,而是一种娱乐游戏。因此,在使用游戏教学时要千万注意这一点。
一个好的教学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设计游戏要树立精品意识,满足学生喜新奇、厌恶呆板的心理。所以,在设计游戏时,一要注意不断推陈出新,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教学中的游戏构思新点子越多,游戏过程越是有新意,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涨。其次,还要善变,千篇一律的东西不但不能引起人的注意,还会使人产生疲劳感。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游戏时要特别注意变换的技巧,以去重复之弊端。此外,还要注意求活,在组织开展游戏时,强调教师的组织作用,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游戏中留有让学生创造、活动的天地,让学生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动手做,学生始终是游戏的真正主人。
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较为完备,严密的规则。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任务而提出的、每个游戏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及行为结果的评判处理规定。它是游戏教学中控制学生认识活动和游戏活动的主要武器。教学正是通过游戏规则来引导游戏朝既定的方向发展,通过游戏规则把教学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游戏的成功开展还必须在学生共同参与协作下方可完成,因此游戏应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品。此外,组织游戏过程要完整、善始善终。游戏之前要讲明有关规定,游戏过程中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游戏结束后,要结合游戏开展讲评。
三、在开放问题中激发潜力获取成功的快乐。
案例:例如: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
下面是儿童乐园的一些活动项目:
惯性滑车(每人每次4元)
双人划船(每人每次3元)
碰碰车(每人每次3元)
小火车(每人每次2元)
摩天轮(每人每次7元)
(1)每个项目玩一次,一共要多少钱?
(2)“摩天轮”玩1次,“碰碰车”玩2次,“小火车”玩1次,一共要多少元?
(3)如果每人给20元游乐券,设计游乐方案。
这样的题目,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他们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开始琢磨:怎样设计自己喜欢的游乐方式?怎样玩不浪费?……
学习是一种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构建开放式数学教学,让我更多的领略到来自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思维,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尊重学生,开放时空,开放数学视野,开放问题设计,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挥洒自己的灵性,数学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的精彩世界。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是丰富的资源。
四、在随堂评价中找寻快乐。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的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五、在领略数学之美中体验快乐。
著名数学家克莱因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案例:“轴对称图形”一课,我发现这节内容正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对称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中有时追求对称,文学作品中也利用对称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和节律美。生活中对称的图案和建筑物更是到处可见。数学中,对称美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几何图形中蕴含对称美,一些公式中(如牛顿二项式、杨辉三角等)也显示出对称美。轴对称图形它不仅是美的,而且也是十分有用的。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运用的对称美的图片,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提问:这些地方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它们给人们美的享受。
六、留份快乐的数学作业。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蝴蝶、天安门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2、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3、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
4、小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
每一名老师身上寄托着太多太多的希望,家长的、孩子的、社会的……,每一位教师必将承担太多太多的责任,这样才不会辜负社会给予我们的使命,才不会愧对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作为一名耕耘童年的数学老师,我的学生应该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应该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融入他的生活。
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尽情拥抱数学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