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阅读经典 ---- 让心灵与时代同行

发表时间:2012-05-17 阅读次数:400 
    读书,是人生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内容:有了它,人生将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失去它,人生就会枯燥乏味,庸俗不堪。培根说过,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读经典的快乐在于感悟人生、贴近真理、豁然开朗。
刚开始读经典时,可能只读懂了表面文字,还要通过自己的人生历练去慢慢体会、接受、超越,才能真正理解并做到举一反三。经典之所以隽永,还在于什么年龄都能读,不同年龄读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第二遍读深于第一遍,第三遍又有新的领悟、新的升华。“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了就要去实践,学习和实践要反复进行。这样读书学习的过程,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当然不亦乐乎。 
   《弟子规》便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不仅仅是古典书籍的精华,更是国学的精华,读起来耐人寻味,需要耐心的细细琢磨它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道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纲,它所着力强调的就是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在日常生活中言语行为要谨慎,讲究信用;与人相处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在学习中应当注重身体力行,广博不如专精,不耻下问等思想,这些道理即使是现在也是我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入则孝”是弟子规的开篇,可见“百善孝为先。”母亲怀胎十月,生下了儿女,又把孩子养大成人,这其中的艰辛难以表达,做儿女的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又怎能配得起“三才者,天地人”的称号呢?“孝”是延续的,是用心底的爱组成的。 “首孝悌,次谨信。”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和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现在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学校的学生之间就是的兄弟姊妹,老师、学兄学姐就是他们的师长,因此,“悌”与团结友爱同学是并不矛盾的,是互相可以融洽相处的。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应强劲的竞争对手变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和老师的感情也有胆怯陌生变为了亲切,温暖。谨就是指严谨,衣食住行密不透风,十分有条理,有规矩,我引导孩子懂得了这一点之后,自理能力明显加强,能主动地做一些家务,给家长省了不少麻烦;信就是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更不能花言巧语的欺骗。知道了这些,学生之间相处的时候也能做到礼貌待人,不说粗话和不利于团结的话。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对待任何人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热情,亲切,那就是亲近“仁”了。当有能力为大家服务的时候,不能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别人的优点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的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什么用呢?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所以,读书要有方法,有计划、有目标、有收获。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我发现,再一次通过学《弟子规》,我越发体会到学习《弟子规》的好处。《弟子规》虽然距今已300多年,但是我们只要能做到古人能做到的点点滴滴,我们的心灵,不就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礼吗?从经典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魅力,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阅读经典,让我们共同陶冶情操;阅读经典,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阅读经典,让我们共同收获健全的人格;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我们收获的不仅仅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我们心灵的空缺得到了弥补。让我们共同阅读经典,让心灵与时代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