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独生子女的增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在心理上成熟不起来,不能正确处理好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不能稳妥地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危害性,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每个孩子都能经得起风雨,耐得住严寒,成为全面发展的、能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现就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抗挫教育作一探讨。
一、懂花、惜花不娇花
孩子的成长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人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在不同的老师间,家庭、社会间构建一个立体教学网络,以便及时监控孩子的成长情况。
首先,每接一个新班,可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阐明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建议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自觉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为保证这一决策的顺利实施,同时还要举行与之相配套的劳动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磨炼自己的机会。针对孩子自理能力差的现象,可开展“整理书包”、“叠被子”、“钉扣子”等劳动技能竞赛;针对孩子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可开展“露一手”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完成一个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并且要阐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其次,在教学中还应和各科教师取得联系,有意制造一些障碍,让优秀学生“砸锅”,旨在培养文化知识扎实、心理承受力强的真正优秀学生。
再次,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之“自己管理自己”。通常可采用给任务、压担子的方式,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并结合班组推荐,把学生放在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位置上,教师只是适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工作成绩及时给予客观、肯定的评价。使学生通过自主管理能自主表现,自我发现,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体验到自身价值,明白职责和义务,面对逆境能从容应付,在顺境中也能不骄不躁,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适时除虫、拔杂草
对孩子的教育是多种多样的,有温文尔雅的,也会有相对粗暴的,现在流行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孩子要多讲道理,多开导,多表扬,不主张用批评的方式。当然,批评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因为这本身是一种挫折,但适时适当的批评能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起矫正作用,很多时候会达到“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作用,但批评的方式、程度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心理的孩子要有所不同,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若只盯其缺点,“揪小辫子”,很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和心理压抑,从而产生对教育的抵触情绪,因而教师可采用缓兵之计,避实击虚,引导其自觉教育。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班有一位学生由于心胸狭窄,总觉得同学们都与自己有矛盾,对不起他,因此成了“告状大王”。有一次他又来办公室告状的时候,我什么也没说,只把我原来所教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照和留言给他看,尤其是各位学生的赠言,让他读两遍,并让他选一两条最喜欢的大声朗诵给老师听。我发现他念着念着面有愧色,便因势利导,告诉他友谊如禾苗、花朵需要双方的呵护、培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同学要多看他的优点等等一些做人的道理。此时他再也不满腹冤屈了,欣然接受了老师的意见。眼看着水到渠成,我却面有难色地道出了我的苦衷,最近班级同学之间总搞不好团结,如果两人之间产生矛盾,双方都觉得是对方对不起自己,各说各有理,老师反而成了“无理败将”,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发动同学们搜集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抄在黑板边角上,每节课之前让同学们读上几遍,不知谁愿意做这项工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可想而知,结果如老师所想,这位同学愉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并做得很好。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达到了“久熏幽室自芳香”的效果。待孩子们从狭窄的个人圈子走出来后,我及时在班里召开班会,让大家讨论该如何对待有错误的同学,大家畅所欲言,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主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以证明自己的悔改之心。为了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在引导上我侧重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让爱说话的孩子利用自习课在班里读一些优美散文,让不爱说话的孩子练习精选的硬笔书法片断,从中提高文学修养,升华其心灵,锻炼其坚强的意志,把本应该采取的制裁约束机制变成了鼓励上进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