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发表时间:2012-06-08阅读次数:342
 
      假期中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非常亲切。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细细品位书中的每个经典片段,让我感触颇深。
一、用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学生。
一位教师如果与自己的学生没有心灵的契合、心灵的沟通,又怎会有成功的教育?我们是教师,我们是教育者,我们要用我们的真心和爱心去打动每一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这平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其实,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感叹学生的难教时,是否应该该想想我们对他们倾注了满腔爱吗?
我们是否能宽容学生身上错误。说实话,这道理大家都懂,可真正我们去做时却不是那么容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感到真的是对学生的爱确实还没能达到那种发自内心爱的程度,特别是对所谓的一些学生,常常滋生出一些不耐烦,而没有从心底里去想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正由于他们有这样那样错误才需要我们老师,需要我们从他们不断成长过程中的案例去思考,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正如李老师在“我们不是闹着玩”的小故事中认识到,学生有时犯的错误常常是不经意的,是闹着玩的,可我们的老师总不肯跟孩子们“闹着玩”,我们有时实在太“认真了!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成人,站在成人的立场审视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明确了这点,当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批评训斥,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学生,你的心灵会得到更多的汇报。
二、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待管理。
作为一个管理者,李希贵老师确实按照自己探索的教育理念来进行着对学生的教育,对老师的管理,在重视升学率的今天,这项探索不能不说是一项大胆的举措。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是李希贵老师的一条重要的管理思想。“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是李希贵老师对“管理”一词的诠释。在教育工作中,不管你是哪一个级别的领导,抑或是任教哪一个学科的普通教师,都要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领导管理教师需要尊重,让每一个教师都感到自己重要;教师管理学生需要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中作者引用了斯宾塞《教育论》中的话:“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想想我们的教育吧,校园里几乎每处都有无形的规矩在约束着孩子们,这些无处不在的规则一旦有意无意碰触就会招致班主任可能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因为学生的举动和班级评比挂钩。我们教育工作者太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 “注重细节管理”,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管制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的方式也会千差万别,教育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我们的管理是不是偏离了正确的教育目的呢?
他将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新思想、新点子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把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他以中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条,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诸如“制造一杆公平秤”,“将竞争的机制引入学校”,“让聘任制软着陆”等管理原则,率先在全国实行校长职级制,使改革成为校长的需要。
三、以客观的目光寻找评价体系。
一个双休日,他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
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习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国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但作者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习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这样,增加了评价的尺子,就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从而,满足了这些学生做一个好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反思我们的评价办法,要坚持用多把尺子量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帮助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寻找失去的信心,走进学生心灵,鼓励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
作为教师,我们一路走来,是否也应该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时空;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应时刻回首来路,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自省,让自己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教育者,或许这样我们就能更早地体验到教育的成就感,找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感,才会有更多的可能和学生一起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