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发表时间:2012-06-08阅读次数:501
通过与组内老师的共同备课、磨课,我们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旧知,迁移类推,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3、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学校开展的“四段双检”教学模式(即前检诊断、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后检评价),通过课堂实践,我感觉效果比较理想的环节是:
前检诊断环节  通过口算、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练习,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新知的探究铺垫孕伏。本节课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并不陌生,我根据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为基础,通过知识的迁移,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究学习中。
合作探究环节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奥运情境,用“2008年青岛作为奥运伙伴城市,积极为奥运做准备”这一话题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课堂上,我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计算方法,然后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不仅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较好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后检诊断环节  设计了“一把钥匙能打开哪把锁”这个有趣而灵活的问题,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答案。学生积极思考,有的用刚刚学的笔算的方法,有的采用估算的方法等等。通过反馈交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体现出了算法的多样化,最后通过方法的比较,体现出了算法的最优化。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在估算意识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准确地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将估算的值接近准确值,而不是想怎么估就怎么估,要体现估算的合理性。另外,由于合作探究环节用的时间长,使巩固练习部分显得比较匆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没能呈现方法的多样化和方法优化的对比。课堂上应根据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课堂环节的用时,使练习和后检的时间充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