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贾志敏老师曾到嘉峪关学校授课并讲座,当时,对于贾老的朴实,扎实,真实的教学功底就深为叹服,再次感受,心底仍然充满了尊敬与感动。在本次论坛会上七十岁高龄的贾志敏老师开启了论坛的帷幕——名师课堂第一课,他给孩子们上的是摘自《南方周末》中的《恶魔约翰》、《深圳青年》中的《两本小学课本》和《读者》中的《烛心》三篇小小说。课后讲评开始时的一句“我今年73岁了,教小学语文54年,我现在还在教书,因为我喜欢”的家常话令我心头猛地一热,身心都感到为之一震,感受到了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教育的激情,对教学的钟爱。
在讲读这三篇文章之前贾老师就向学生介绍了小小说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贾老师紧紧地围绕着字、词、句、段、篇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力求突出真实的课堂,整节作文指导课,我们都能感受到贾老师朴实的教学作风,扎实的教学目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贾老师的课堂并没有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而是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等原始的教学工具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整节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引导学生学习《恶魔约翰》时,贾老师抓住文章最后两段让学生反复去朗读品味,指导学生把这两处的人物对话读好。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示范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在读中感受到了人们对恶魔约翰的害怕。这篇文章贾老师并没有一句一段地加以分析,而是设计了一个问题: “画出”文中恶魔约翰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都认真地去文中寻找答案,这时贾老师问:“有问题吗?有问题举手。”课堂上我们的孩子总是条件反射地就按老师要求去做,老师叫画就画。在贾老师的提醒下,一位男孩子终于发现问题了:“老师,文中的恶魔都没有出现过,没有语言、神态的描写,这个问题不对。”贾老师立刻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思考:恶魔都没出现过,为什么人们会害怕他呢?他厉害吗?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知道通过其他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也能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从中让学生感受间接描写的妙处。
在引导学生学习《两本小学课本》时,贾老师只是设计了几个问题:1、银镯子对苗家妇女有多重要?2、“入土为安”的“安”是什么意思?3、母亲的银镯子是从哪里来的?4、小学课本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母子之间至真至深的感情!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觉得贾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用词要准,条例要清晰,表达要清楚。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和发言,贾老师听得非常仔细,每个细节都很留意,哪里没读准,多字漏字了,回答问题用词不当了,都及时提醒学生并纠正。
《烛心》一文的学习是习作的铺垫。在学生阅读了故事后贾老师让学生进行了角色的互换。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原来的“我”是阿姨,贾老师要求学生尝试把故事中的“我”换成了小男孩,再去把故事讲述清楚。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孩子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述,在孩子表述的过程中,老师听得非常认真,并在听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修改文章,为后面的习作打好基础,做好铺垫,最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在18分钟内以小男孩为第一人称改写《烛心》,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改写给小说取一个新颖的题目,而这个题目就能很好地概括出改写文章的中心,孩子能给文章拟出一个准确、新颖的题目,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贾老的课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素材,他的语文课上教的是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学生掌握了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学会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了角色互换叙述故事,如果说学习《恶魔约翰》《两本小学课本》是让学生习得语言的话,那么改写《烛心》则是让学生创造语言。“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教。”“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在“教会”上下功夫。贾老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矫饰---贾老,课堂真实有生机,朴实扎实最老道。大家风范难项背,惟有躬身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