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结合生活,有效突破难点
——《地球的公转》生活化案例体会
背景分析
从市南区倡导课堂教学生活化案例实施以来,老师们积极响应,发掘切实有效的生活化案例,有机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地理学科,几乎每堂课都会有生活化案例运用其中,拉近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习兴趣,效果非常显著。尤其是在难点密集的课上,选取合适、合理的生活化案例,密切结合生活,能够有效突破难点。在初一上学期中,《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地球的公转”这一部分知识我的生活化案例的运用感觉就比较的好,符合降低转化难点的功效。
《地球的公转》是初中地理中公认的难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以往学生一节课机械式的学完后,普遍感到似懂非懂,大多数学生掌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利用这部分知识灵活做题了。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一直是自己很头疼的问题。在去年秋天省课比赛中,对于这个课题的处理思考了多种方式,最终还是与我区倡导的生活化案例的结合设计其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四季变化是地球的公转产生的突出现象,在课堂开始,就以视频“青岛·四季”作为片头循环播放,使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实景,形成突出印象。用同学们熟悉的青岛的春夏秋冬景色循环播放,让学生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开始,在学生述说自己对四季的感受后,我突出对比鲜明的冬季和夏季,用学生们生活体验询问学生冬季和夏季在太阳光热和白昼长短的区别,其冷热对比的感受是学生异口同声说出的。以此作为切入点,探究什么原因导致太阳光热的不同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探究过程中,关键环节总是离不开生活化案例。比如:探讨阳光直射、斜射时,我用手电筒照射墙面的角度变化进行演示,简单的小实验学生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自己课后操作。在对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探究之后,我利用楼间距这一实例进行拓展,分析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导致影子长短变化,从而楼间距应该考虑什么季节影子长短。这样做不仅仅促进了知识的理解,而且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了地理课程理念的贯彻。同样,在学习了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这部分后,我将从网上看到的我省烟台某学校11月以来调整作息时间这一实例来进行拓展,学生很熟练的就能说出实例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的接受运用都非常顺畅。
除了这种拓展性的活动运用了生活化素材外,在原理学习过程中也有这方面的元素穿插其中,比如学习地球公转这几个主要节气的一些现象时,在举例时我往往将学校所在地青岛作为问题的目标地点,让学生们思考青岛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变化,考虑某一日期青岛的昼夜长短……这种熟悉的目标地点让学生们思考的过程既亲切主动,又同时对青岛的地理状况加深了印象,了解了家乡。
教学效果分析
新课学习中,这些生活化素材的使用,使得课本中原本与学生相距甚远的抽象的原理,通过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各学习环节中,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平日感知,一一化解了原本生涩的难点知识。在巩固练习中,我仍然继续贯彻,选取的旗杆影子长短问题,以及课后拓展题目观察照射进屋子里的阳光面积的探究活动,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生主动参与性颇高。
如果没有运用生活化素材,回想以前的课堂,老师需要带领学生通过课本那幅四个节气的位置图,通过教师辛苦的讲解,加上板图的绘制解释,给学生总结各个季节的各种变化规律。也许会让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是那个过程要复杂得多,而且对于一些学习不主动的学生,也许就因此而放弃了,不会达到主动学习的结果。
感悟总结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是将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与地球公转这一主题知识联系在一起,结合的很自然顺畅,起到了提升兴趣,化解难点的作用,所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实际上,在运用生活化案例教学中,固然案例的主动收集很重要,但是怎样从中选取最合适有效的?怎样不生搬硬套过于勉强?在实施中老师对案例的驾驭能力如何?学生是否认同并主动参与老师选取的案例?这都是我们亟待考虑的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生活化案例教学成果显著,老师们也积累了许多的素材,这些素材的收集、使用、交流、筛选、整理,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宝贵的资源库,让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上随手拈来,灵活的与学习内容结合运用,体现出更高的价值。
青岛五十一中
于玺诺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