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中学习
前言:老师常对学生说要“刻苦、认真地学习”,其实这可能正是教育的一个误区,为什么不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呢?
今年执教初一地理,新授课已经讲完了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等内容,它们的各自分布地区非常难于记忆,怎么复习效果才好呢?突然灵机一动,不妨……带着这个想法,我轻松地进了教室。
首先我让学生分组对世界重要的人种、语言、宗教、气候等情况一一查找并进行总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翻书、查地图册、找材料,忙得不可开交,各小组都把自己查的结论写到黑板上,写了一大堆。
“那怎么才能记住这么多内容呢?”我故意显得无可奈何。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画图。”我知道这是我平日经常教他们用的一种方法。
“但今天不行。”我笑着对他们说,“那么多的内容,得画好几个图,不好记的,再想想,用什么办法好记?”
学生不吱声了,我不紧不慢地说:“小时候最喜欢背什么?”
“儿歌!”他们异口同声地喊道。
“为什么现在还能背上来呢?”我紧跟着问。
“顺口呗。”一个学生冒出了一句。
“那我们今天能不能也来创作一段顺口溜?”我的话让全班同学顿时来了兴趣,目光中满是期待。
“那好,我们先看看北非和西亚吧,把有关北非和西亚的句子全都划出来。然后写到黑板上。”学生立刻行动起来,都在自己的书上边搜寻边画着,一会儿就有几个学生跑到了黑板上,写出自己找到的句子……我领着学生进行了归类,把两个地区相同的内容——人种、语言、宗教、气候等用红笔标注了出来。
“现在我们就从每一句话中取出一到两个字。比如说从‘白种人’中取出一个‘白’字,从‘阿拉伯语’中取出一个‘阿’字,”刚说了两个,他们就等不得了,叽叽喳喳地喊开了,我将学生喊出的字一一写在黑板上。
“看,这么多的内容就剩下这几个字,它们都是属于两个地区共有的。”
说着我又写下了西亚和北非两个词,“现在大家试着读一读,看怎么样组合才顺口?”平日挺调皮的男生耿春翔喊道:“白阿伊热沙,北非西亚。”“顺是顺,不过不大像一句话。”我说着又加上了一个“阿”字,“猜猜这代表什么?”很多同学摇着头不知道,一个平日最不善发言,但最爱看书的学生从角落里站起来说:“这里是世界上阿拉伯人的集中分布区,它代表阿拉伯人吧。”他的脸上带着些许胆怯。“对呀,你知道的真多”。我适时地表扬了他,他美滋滋地坐下了。这样一修改,变成了“白阿阿,伊热沙,全在北非和西亚”,非常顺口且完整的一句话。
“怎么样,经过我们的整理,现在好记多了吧。”同学们为自己的发明很是兴奋,立刻高兴地(甚至有几个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
我趁热打铁:“联合国六大语言也编一下吧?”同学们这次就很容易编出了“汉英法俄,西阿伯”顺口溜。他们似乎显得意犹未尽。
“那还有哪些内容比较难记呢?大家找找看?”我又抛出一句话。学生很认真地翻着书找了起来,有的说三大语言的各自分布不好记,有的说中国盛行的两种宗教的分布记不清……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可以用顺口溜,用谐音记忆法,也可用几何记忆法等。教室里变得热闹起来:学生有的在翻书查图,有的在念念有词,有的在拿笔画着什么,看着这一切,我暗自窃喜,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调动起来了,他们喜欢这种快乐的学习方式。
五分钟以后,已经有好几个同学举手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讲解着自己的记忆办法,同学们都细心地听着,生怕漏掉了哪个好办法……我对他们每个人的不同记忆方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最后,学生们多数选用谐音“一回味”三个字记忆了我国“回族和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对三大人种的分布,学生们都喜欢将人种集中分布的几大洲连接成几何图形,借助几何记忆法进行记忆,并且立即动手在课本图上做上了勾画。
看着他们一个个满意地喜滋滋地坐下,望着他们一张张为自己的自主创新而陶醉的脸,我也被一种无以名状的喜悦包围起来。回想这一堂课,我没有逼着学生记忆任何知识,我只是给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唤起了学生亢奋愉悦的学习热情,引导着学生对知识的快速记忆方法进行创造与探索,使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变为一个愉快的过程,我教得特别轻松,学生学得又特别有成就感。
看来,我们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渊博的知识上,而且表现在是否具备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善于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能力上。由此我想,今后在地理教学中,要更多地为学生制造快乐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把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看成一件乐事,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培养并提高学生灵活记忆地理知识的能力,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