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入,事半功倍
──地理课几类导入方式的探索
引言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正文,却关系到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处理得好,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地理课上巧妙多变的引入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能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节成功的地理课的关键,我就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引用诗歌,熏陶感情
在讲课前,根据主要内容确定可以结合的诗句,或者老师朗诵,或者同学朗诵,既有知识又有诗意,而且熏陶了同学们的情感。
在讲到台湾这一课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伟大的国民党革命先驱、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兵退台湾后写的一首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我引导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诗,点燃了同学们盼望两岸统一的热情。
在讲到长江三峡时,我让同学们共同朗诵学过的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在吟诵中会体会到小船顺水而下、水流湍急的情景。然后用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宏伟蓝图过度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这样,学生能不为祖国的美好河山而自豪?能不为中国人民的伟大而骄傲?
有时候可以用他们熟悉的诗歌来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这些诗歌中涉及了哪些地理事物。例如毛泽东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的是地球的赤道周长四万公里。在讲到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时,引用古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请同学们讲出两句诗中分别指什么山,在哪个省区。这样,大大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受到文学艺术的感染。
二、以歌为媒,调动激情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在上中国地理第一课时,我和全体同学深情唱诵国歌。这个庄严的时刻,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强化了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为学好中国地理打下深厚的思想基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声中,同学们不仅知道了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并且懂得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和睦相处的兄弟姐妹。
有一些歌曲,我们不一定要全部唱出,老师提出歌名后,看哪些同学能够从歌曲中找到反映地理问题的唱词,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例如,有一首陕北民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不管是东南风,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句歌词生动地唱出了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三、地理谜语,开启智慧
比喻是修辞的一种,这种方法用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于讲授某些需要感知记忆的知识方面,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热情,开启智慧大门。
如在讲授中国的疆域这节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他在北,东西两分他在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世界最大陆。头上顶着黑龙江,脚下踩着曾母暗沙。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高原上摆摆尾。这个谜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深得同学们的喜欢。
在具体讲授各省区情况以前,我准备了一些地名谜,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找到答案。例如,双喜临门──重庆,五两银子一碗粥──贵州,船出长江口──上海,碧波万倾──青海,银河渡口──天津。
四、风土民情,开阔视野
在讲授某个国家或地区以前,要准备一些当地的风土民情资料,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搜集。在上课的时候把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知识视野。
南方的孩子很难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我就给同学们讲了靠天吃水的黄土高原上的水窖:那是直接挖出来的一个直径大约一米、深六七米的井,没有水泥封底。一般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每次下雨的时候,高处的水就流进井里,经过自然沉淀后,人们就饮用这些水。广大农村不仅存在缺水问题,不少地方的水质不好,并分布多种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尤其在北方更为普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例如最常见的有高氟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甲病,以及地方性砷中毒或地方性癌症等,据调查都与当地饮用水的水质有关。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不仅让同学们感到新鲜,更感到肩上的责任。
巧妙的导言引语,是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丰富情感,培养兴趣,开启智慧,开拓视野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