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课题研究--51中>正文

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王德前发表时间:2011-11-30 阅读次数:3047

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教师:王德前

学科:物理

班级:初二、6

时间:200994(周五)第3

记录:李红  张志

课题:声

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提上课带书的要求。

师:上节课学了什么?生一齐说上节课的内容:……

师: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生:问题——猜想——实验——结论。

师:上节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描述,老师提问一生。

一生:烧水的实验。

师:我忘了那个实验了。

该生用语言详细描述烧水的实验。

一生:吹、吸乒乓球的实验。

师:你做了吗?

该生:没抢到。

师:你应该课后到物理办公室去尝试。

师:我还需要两个课代表候选人,大家争取。

引入新课:声

师:按照科学家的步骤,怎样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生:物与物碰撞、跺脚、说话、打雷、风吹树叶

一生:蝉叫、蛙叫、弹琴

学生每说一例,老师就问一句:谁在振动? 

学生根据自己举的例子回答。

一生说出:声音都是靠振动发出的。

师敲鼓,敲击不同位置。

师:谁会敲鼓?一生上前敲鼓。

师:能看出鼓振动吗?

生:放上一张纸,再敲。两生演示:将一张纸放在鼓面上,敲鼓,没看出纸张振动。

师:没看出来振动。

一生:将一些粉笔放在鼓面上,多放一些。该生演示:敲鼓,粉笔振动。

师:鼓面振动,能看清吗?再敲一遍。

生又敲一遍,粉笔弹起。

全班学生:鼓面振动了!有一个学生说“颤动”,老师立即纠正。

师:如果不振动了呢?

生:就没有声音了。

师演示:敲鼓后,立即用手按住鼓面,声音没了。

师:通过粉笔证明鼓面振动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师演示:敲击音叉。师:我看不出振动,怎么办?

生:转换法!

师:转换的办法很多,其中一种在这。

老师拿出铁架台、乒乓球,和音叉一起演示实验,通过振动乒乓球来证明音叉的振动。

师:你看见什么在动?

生:球在动。

师:能看出音叉在动吗?

生:不能。

师:什么法?

生:转换法!

师:什么能传声?举例。

生纷纷举例(略)。

师:固体能传声,很少。最常见的是空气传声,能传声的叫介质。

播放一段视频: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生观看。

师:注意最后一个实验“声音在真空中”

师:看书14页,这就是刚才那个实验,说明什么?

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说话能听见吗?为什么?

生:听不见,因为没有介质。

师:那怎么办?  生:……

师:看书15页“声音的传播速度表”,我需要你展示才能,从小表格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讨论,要说出5个结论。

一生:气温越低速度越慢。

师:怎么得到的?

生:用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证明自己的结论。

一生:速度与介质有关,固体的传播速度明显快于液体和气体。

师:给他点掌声!掌声再来一遍!

一生:固体分子密度比液体大,所以快。

师:天哪!还没学的知识!

师:声速的单位?

一生板书:米/

师:符号怎么写?

一生板书:M/S

师:还有几分钟下课?学够了没有?

生:没有!

师:挑战自我!谁关注股票?

一生谈股票知识。

师画一幅图:这是什么?

生:股票走势图。

师:物理叫图像,已看就知道涨了……跌了……展示一下你的能力,看课本“空气温度对速度的影响,因为什么变了,速度变了?在本上画。

生画图像。

师:横坐标写什么?

生:温度。

师:单位?

生:℃。

师:纵坐标写什么?

生:速度。

师:单位?

生:M/S

师:谁能做出这个图像?

一生板演,教师评价。

师小结本课(略)。

布置作业(略)。

 

简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王老师以谈话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交替使用,贯穿始终。老师的关注点始终在学生身上,通过启发诱导,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动手实验,将知识点转化成学生的语言表述出来。

课后思考,与全体老师共勉——

平庸的老师叙述知识;

好老师讲解知识;

优秀的老师在讲解的基础上示范;

伟大的老师启迪学生。

 

老师告诉学生的,他们会忘记;

老师演示给学生的,他们会记住;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他们会明白。

 

青岛第五中学    200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