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综合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新教材教学尝试点滴谈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打破了生物学科单一性的框架,体现了学科综合性的原则,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学科间综合知识渗透的教学尝试。
一、 生物学与文学的结合
生物教学离不开汉语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使学生在轻松一刻间获取了知识,从而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讲到生物死后尸体又可以变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时,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现在刚从泰坦尼克号沉船附近打上一条底栖的鱼来,你会吃吗? 这分明吃的是杰克啊(引用金正坤教授的话)。就这样,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物质循环的理解。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适当地将生物学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无异于给学生加了一点调味品。例如在学习生物分类的过程中,结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一段文学语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A),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B)……何首乌(H)藤和木莲(I)藤缠络着……
要求学生将以上标有字母的生物进行分类令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时结合朱相远的《食物从何处来》一文:
……例如,野兔靠吃野草来生活,狼以野兔为食物,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就成了牺牲品。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不用多久,尸体就分解得精光,变成了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让学生从资料中找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内容,写出文中的食物链,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练习方式。
二、 生物学与数学的结合
探究是生物新教材的灵魂,测量和计算是探究的内容之一。生物新教材有不少章节要用到数学知识,如小麦需水量要进行计算。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要用干湿计测量,还要将测量数据整理成直方图,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数学知识,教会学生画坐标的一般方法:将时间确立为横坐标,将表示大小、多少、强弱的量确立为纵坐标,然后抛砖引玉再引导学生学会画出直方图。通过这个探究让学生学会了处理数据的方法。
三、 生物学与物理的结合
例如,在学习呼吸系统的呼吸原理的过程中,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怎样让学生比较容易的接受到知识呢?课前我就设计了一个两个小组吹气球的小游戏,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一组会获胜,另一组会输掉的原因,是因为获胜的一组吹出的气体气压大于输掉的一组,从而得出结论:气体的流通方向是由高压到低压。这样水到渠成,先解决了物理的问题,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解呼吸原理了。又如,蒸腾作用蒸腾水分散失能量,酵母菌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遇热膨胀等都是与物理知识相结合的地方,都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铺垫。
四、生物学与化学的结合
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应用最多,例如,为验证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用加碘变蓝的方法(在验证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和观察玉米种子结构中也多次涉及);为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用加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方法检验;为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用即将熄灭的火柴检验重燃。又如,在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是酵母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了二氧化碳和酒精。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我要求每个学生课前进行分组实验并且提供给学生火柴,让学生先猜测发酵释放出了什么气体后再设计一个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学生用点燃的火柴伸进瓶子,火柴熄灭。通过这些实验,学生提高了与化学知识综合的能力。
五、生物学与历史的结合
蚂蚁是具有典型的社会行为特征的动物,在进行“社会行为”这一节课时,我引用了一个历史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 ’即拔剑自刎。原来这是刘邦手下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了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根据以上传说用讲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来了解蚂蚁的通讯方式、食性以及社会行为的特征使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绪激昂,学得高兴,印象深刻。
六、生物学与地理的结合
在讲水循环这一节课时,学生在地理课上刚刚学过了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与蒸腾作用有很密切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为什么“林”多“雨”就多来理解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循环的意义比学生死记硬背要有实效得多。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渗透,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提高。
青岛六十中 文举利
邮编: 266034
电话:5643884——8037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教学处理
——新教材教学体会
青岛市是最早进行新课改的城市之一,我也有幸成为新课改的先行者,自新课改以来,我每年几乎都要接受七、八年级两个级部的教学任务,因此,到现在为止,课改进行了三年,我已经试教了两轮的新教材 ,本学期是第三遍教七年级的生物课,每一遍的教法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第三遍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很是得心应手,下面我就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课的教学处理方法呈献给大家,或许会给共同仁们提供一点参考的价值。
本节课可分为两个阶段上,第一阶段在室内上,第二阶段在室外上。在室内可完成以下内容:一、进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部分内容的资料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记录、汇报得出结论: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二、另外,在第一阶段还可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中的“蚯蚓疏松土壤”、“在沙地上栽种植物,防风固沙”的两幅图片提上来分析。三、发给每个小组一只干湿计,教师让学生对照干湿计观察其结构组成,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干湿计测量空气湿度的原理以及测量方法,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取干温度计和湿温度计的数据,然后再根据这两个数据读取空气湿度。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等工作。以上内容大约需要30分钟。第二阶段大约需要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去现场测量三个地点的空气湿度,可以作为一天中这一时间的空气湿度测量值。课后将干湿计发给每小组一只,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进行一天中另外两个时间的空气湿度的测量。将测量结果在第二课时进行交流、统计、和数据的处理,最后得出结论:植物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生物对环境有影响。
经过以上对教材的设计处理,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学生在课外能够进行有效的测量,从而也能够确保第二节课的顺利进行。
青岛六十中 文举利
邮编: 266034
电话:5643884——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