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培养学生审美经验要尊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差异性

作者:孙利发表时间:2011-12-02 阅读次数:1249

在本期学习内容中专家指出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切身的欣赏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很多同学对美术作品审美因素的认识会有各自不同的认识。

例如在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一课中欣赏国外美术作品时有的同学说:“我喜欢《婴儿最初的爱抚》这幅画,这幅画看了之后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有的同学说:“凡高的《自画像》这幅画,画面很粗糙,人物形象画的也不逼真,不知道课本为什么选这幅画?”

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哭泣的女人》这幅画,画面中的形象很怪异,看不大懂,但颜色挺好看的。

    针对学生褒贬不一的回答,有些评述显然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过于肤浅,但我没有对大家的评述表明我的态度,而是对同学们说:“刚才有多位同学对不同的作品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请问有没有不同意其他同学观点,或者对作品又有新的理解和认识的?”

    这时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凡高的自画像这幅画,虽然形象、色彩不如写实性绘画表现的那么逼真,但是透过人物的眼神,我能很强烈地感觉到这位画家很有个性,生活经历很坎坷,是个经受了很多苦难的人。”

应该说该同学的回答和我所想要阐述的观点——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是相吻合的,但是我并没有急于去肯定同学的评述,就此中断提问,由教师来对作品进行介绍,分析。而是继续问学生:“有没有其他同学对《自画像》这幅作品有不同理解和认识的?

   有的同学说:“这幅作品中的颜色虽然和生活中的不大一样,但很鲜艳、漂亮,画家好像是在用他认为好看的颜色去表现形象。”

    有的同学说:“总的来说我不太喜欢这幅画,尤其是画面中那种弯弯曲曲用笔的效果让人感觉挺难受。

也有同学说:“我不喜欢这幅画。因为我感觉他画的太粗糙。不大像------

   显然有些同学的回答是不符合我课前所预想的答案的。就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欣赏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凡高、塞尚、蒙克等都是我崇拜的大师。听到同学们对这些画家作品的否定,我没有对其观点进行批评、指正,而是说:“看来,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于表现性的美术有的同学能够接受和理解,而有的同学虽然能理解却不愿接受,(有的同学可能既不理解也不愿接受,但我没说)其实这很正常,就象人们对色彩的喜好一样,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绿色,我们不能说喜欢红色的人懂的美,而喜欢绿色的人就不懂的美,每一个人由于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对美的认识上必然也存在着差异,对于美术史上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大家可以不去接受它,但要了解它,所以我允许大家保留自己不同的意见,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作品说不。”

    这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表情似乎变的轻松起来,我想是因为他们的审美个性差异得到尊重的原因吧。

      所以我感觉在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评述的否定要从学生审美个性差异的角度出发,而不要以教师个人的审美倾向主观地对其评述说“不”,允许学生保留自己不同的观点和审美标准,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