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实施新课改十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寻求美术课的最佳教学效果。在听取优质课的同时,更加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尝试。但总感觉不尽如人意。
初期,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效果不佳,又改回原来的形式。之后多媒体的使用逐渐代替了教师的课堂示范。后来又改成小组合作,让学生查资料。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种方法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学生也开始表现出厌倦情绪,缺乏积极性。遂又改成教师做课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不久弊端又显现了,千篇一律的课件课,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于是又开始上没有课件、而是教师准备教学挂图的课,大概就是陈卫和老师说的“裸课”吧。经过这许多反复,自己也感觉有点迷茫,到底怎样才能去上一堂学生喜欢的课?
通过反思,我发现,很久以来自己都觉得新课标太深奥,离自己太远,没能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教材的内涵和理念,没有做到对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其结果,尽管想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大多却只停留在课的表面,没有深入的挖掘教材,没理解美术课的价值,有时还是把目标放在技能性的培养上,没有针对全体学生。启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也在用,但是也没完全丢弃灌输式学习。整天提让学生自主学习,总也贯彻不好。今天,听了四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中的初中美术课”的讨论,有一种感觉,就是豁然开朗,重新认识了新课标,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明确了今后上课时的大方向:把握好一堂课的大目标,灵活的运用教材,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机应变,巧妙地处理课堂新的生成点,将美术课堂延续到生活中去,采用多种方式综合性评价学生。今后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有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现在的心情是既惭愧又喜悦,惭愧的是之前的探索道路走的太迷茫,喜悦的是这次培训的第一个主题使我的思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我对于后面几天的学习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