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课堂教学方式重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作者:赵红梅发表时间:2011-12-02 阅读次数:1135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须为此迈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败的起始点,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教科室围绕“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一主题,适时在全校进行了一次教师教学笔记征集,发现现实的教学中老师们最困惑的是不知三维目标究竟如何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才是科学的。有教师在教学笔记中这样写道: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边听课、边上课中考虑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问题。在一些课上,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中,有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施出浑身解术,创设了各种令人目眩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特别是在文科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让学生谈感受、讲体会上,过分醉心于当“编剧”和“导演”。导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学生兴趣高涨,手足舞蹈。然而在看“热闹”之余,我却在心中生出不少失落感,因为我几乎没有看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虽做了不少实践活动,但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更有不少课堂上根本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来说可以无师自通?结果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反馈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有的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种状况很令人不爽,甚至令人担忧,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说穿了,像不像在做秀?想想看,教师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质疑,事与愿违,瞎忙不成?

通过学习三维目标,我了解到,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但我发现,在教学中,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在课堂中,把三维目标放在一个平面上,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将其割裂,结果还是填鸭,还是空洞的说教,这种“类技能教育”,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吗?对学生的发展有多少实际作用呢?

 

 

 

 

 

还有教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下面的这段教学笔记则反映了一线教师的第三种困惑:

我很想在我的课堂上落实三维目标,而且我也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了。可是把教学目标从教参抄到教案上,照搬照抄,而且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和空泛,以至我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和落实,这样就会使我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教学目标,最终教学目标成为“一纸空文”。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对我的教学提高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鉴于此,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提醒教师们不要走这样“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到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另外一种则是从坚守“双基”阵地、稳坐“应试”钓鱼台到脱离“双基”、玩方法游戏、杂耍教学。

通过讨论,教师们渐渐澄清了教学中的一些模糊认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l     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尤其是对待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不能有 “能意思就意思一下,实在不行就毫不犹豫地丢掉”这类得过且过的想法。

l     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努力寻求学生素养的生长点。

l       关注“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度,甚至堂堂课求新,片面理解和追求课堂的“新”,忽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诚然,方法的变换可以产生内容的变革,但不是任何一种方法的变换都可以带来内容的变革,尤其是脱离“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目标要求的方法变换。使得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失去了知识这一目标和载体,自然三维目标也落实不到位,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这就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我以为,讨论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仅仅让教师明确它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应让教师明白什么是质量,课程改革的质量观究竟是什么,课堂教学怎样操作才能实现这个质量观,才能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这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成为我们探究三维目标落实方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