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课堂教学理念重建: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作者:赵红梅发表时间:2011-12-02 阅读次数:1231

《走进新课程》一书中说得好,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教育观念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第一步。

为此,我校组织全体教师研读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教师们认识了从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这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这三个维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1、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相对而言,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放在首位,显然没有排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指出“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习知识,也没有轻视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培根曾肯定的“知识就是力量”中体现了知识的价值,知识是形成能力和素养的基本条件,没有知识,就谈不上形成能力和素养。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组织教学的基础,离开了知识和技能目标而空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没有意义的,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问题在于“知识的力量是一种以精神、观念形式表现和实现出来的理性力量,并由精神的观念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实践的力量。”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在该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这有别于传统的双基教学。 传统的双基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忽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不利于“完整的人”(whole person)的成长与发展,这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的过程往往过于单调、模式化,不仅学生厌烦了抠字眼、析成分的“满堂灌”,教师教得也“厌、烦、苦”。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只是学习的结果和考试的分数。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背诵结论性的中心思想、课后练习题的标准答案等等,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生失去了创新能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老师们梦寐以求的高分在枯燥无味的千呼万唤中并未出来,反倒使得学生们每况愈下,连基本的汉字都写不对,他们甚至懒得抄教参上的答案。试想,答案搬下来了,能力能搬吗?对人生的各种感悟能搬吗?”在教师课堂教学心得交流会上,赵红梅老师的这一席话引起了许多教师的共鸣,“黯淡的心境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对生活‘爱不起来’。日复一日纯技术的应试训练磨掉了学生身上宝贵的灵气,包括虎气与猴气。于是作文、做人都成了‘老大难’。学生人文素质、思想水准的下降着实令人汗颜。”

新课程标准提出“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了人的发展。我们知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必须要通过实践、经历过程。课程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它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掌握学习、运用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老师们都知道‘鱼与渔’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更习惯于直接告诉答案,而疏于对学习方法的传授。我们的不少教育教学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了。”纪永强主任的这番话道出了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必须体现过程性,注重思维策略和方法,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操作,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以实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新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的性质,较之传统教学中浓重的工具性,有了很大进步。新课程标准立足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了学科的人文性,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它注重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赵芳明老师在发言中这样建议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4、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知识是基础,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依赖于知识,是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爱因斯坦曾有过这样深刻的阐述:“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1例如,阅读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知识的同时,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溶入了自己的主观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就达到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融合。而这两个维度又是在“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中得到落实的,即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所以说三个维度是互为融合的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2又比如,在教学英语的一个“TOPIC(话题)时,教师首先应想到的是学生对这一话题有哪些认识与了解,用什么方法来使学生对该话题产生兴趣,愿意学习它,乐意学习它,并且容易接受它,这就是情感的目标;英语语言话题来源于生活,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习这一话题对学生的生活会有什么用处,会带来哪些帮助?这就是价值观的目标。学生的情感会带来他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价值观又会使学生产生对这一知识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三维目标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3每门课程的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不论听说读写都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教学,都会使发展受损。经过若干年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可能忘却,但思想、精神却能转化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永远地指导着学生怎样生存与发展。

4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精辟地指出:“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整合三维目标。整合三维目标,是和谐课堂教学的起步。

老师们结合本学科特点,畅谈着自己对三维目标的认识。“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刘校长的这番精辟总结引起教师们的普遍赞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可以这样概括三者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研讨会使教师们认识到,要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教师们要好好处理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这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学会、会学与乐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