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论 合唱艺术的教育功能

作者:王芬发表时间:2011-12-07 阅读次数:1162

培养人的合作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音乐教育,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在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合唱是一种最直接可行、最能体现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素质教育。
   
合唱艺术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集体合作与独立的意识。合唱可以培养孩子在整体中的独立意识。合唱不是简单的毫无主见的附和,必须要坚定好自己的立场,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因此,这对于培养孩子在整体中的独立意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着独到的功能。事实上,合唱要求孩子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有独立的观念。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集体中,既要互相帮助,包容谦让,取长补短,又要互相监督、立场坚定、是非分明。人的意志品质,在合唱艺术这一集体活动中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与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所谓个体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并掌握社会规范,逐渐形成与社会一致又有自己特色的社会态度、价值观、信念、行为模式及人格特征,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社会化不是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是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知道,合唱这一音乐活动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使他们在轻松自我表现的同时又受制于集体,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了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将逐渐形成与集体一致而又具备自我个性的社会态度、价值观、信念、行为模式及人格特征,为个体社会化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过程即可理解为个体社会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要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
   
三、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心理学中的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合唱艺术在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方面有着独到的功能。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合唱教学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联系,其中的集体教学形式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从而使人感受共处的乐趣。合唱艺术又是建立在配合意识与平等观念之上的,每个合唱参与者有了融汇在集体中的意识,再去追求完美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创造力和纪律性的辨证统一。这种集体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孩子在领悟合唱艺术真、善、美的同时,更具备了潜在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谐、协调、平等、包容、互补、扶助、团结、关心等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均在这一活动中得以体现。所有这些,无不对人的素养、能力、气质、性格、情趣、意志、态度、思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民族团结的力量。推崇合唱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首要作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即使是最精心的、最富有的父母,他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多么好的教育,都无法给予孩子集体教育。
   
五、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人说,合唱更是一门和谐艺术。我们知道,声音的和谐统一,是合唱艺术中最重要的问题。合唱艺术产生的和谐效果直接浸染着人的内心世界,进而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的音乐能在心中燃起激情的火焰。内心的情感,能在抑扬起伏的歌声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音调。我们的音乐活动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情感活动。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歌唱要面向全体,并引导孩子们能用心、用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达到个体不断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