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新的21世纪,地理教育的革新已经成了当务之急。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地理课程标准》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探索,全面创新,以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初中生来说,适当的贯穿多学科知识来辅助教学,将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横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记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易于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一、各学科知识与地理教学内容是密切联系的。
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初中课文中的《看云识天气》,讲的就是气候中的云相不同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其实提到的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书中提到,影响物候的因素,“首先是纬度……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这些内容,和初中地理第一册中的“影响气候的因素”这一节内容相吻合,而且更多了许多生活中的事例。《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更是将死海这一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湖泊描述的非常透彻。讲完古罗马要处决的奴隶被投入死海中却安然无恙这一生动的例子后,便提到了咸度这一概念,并且列了很多数字——“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下一段中,介绍了传说中死海的成因后,紧接着说明了科学的成因,“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盐类。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经年类月,越积越浓,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看!又有古老的传说典故,又有完善的地理科学资料,真是两全其美。在地理教学中,如果学到这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回想以往学过的语文知识。往往语文课文中穿插着生动的例子,描写手段也很丰富,这样学生们便会对所学地理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人们通常说:史地不分家。可见地理与历史知识多密切了——无数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地理舞台上演出的。讲台湾一节时,结合介绍郑成功率军英勇奋斗,收复台湾的历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讲述中亚、西亚,提一提古代的丝绸之路。讲东南亚时,会提到古代所说的“南洋”就是指这里,也就会涉及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了,加强地理与历史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并且能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
运用物理知识原理可以帮助解释许多地理现象。虽然初一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这一门学科,但总会有一定的物理常识,如热胀冷缩等。而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提前对某些物理知识加以了解,即可解决当前疑问,又可对以后学习物理有所帮助。比如学习影响气压的因素时,提到“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这时,运用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就可以解释原因。在学习海洋陆地气温的差异时,可以提前引入“比热”这一概念。比热,即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即比热。海水的比热大,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的比热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所以,夏天我们去海里游泳的时候,白天太阳底下沙滩热的烫脚,海水则很凉快;傍晚岸上已经凉风习习,水中却仍温暖。对应到地理学习的气候规律中,内陆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要更大。
生物和政治知识在地理课中也有所体现。如学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时,就要提到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而自然带中最明显的标记就是植物。不同的气温、水分和土壤,决定或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分布,进一步造成了不同动物的分布。而在学习一些人文地理内容时,会涉及到一些与政治有关的内容。如在初一地理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中,提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提到了国与国相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合作要遵循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世界各国正朝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这些知识绝大多数都是现今的热点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也增长了其他方面的知识,而且由于所学内容贴近时事,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这两个国际组织时,正是我国正式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后不久,这时边学边进行着这两件大事的回顾,学生们积极评论,滔滔不绝,学习的自然很主动,而且效果也很好。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许多地理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它。在学习海拔时,海平面以上为正,海平面以下为负,就用到了学生升入初中新学到的代数知识——正和负。学习相对高度、比例尺、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气温和气温的较差等内容时,都有数学计算,由此可见其密切关联,更使学生们明确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英语与地理课程也有密切联系,有些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真离不了英语。入初一学习经度和纬度时,N、S、E、W四个符号成了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总是容易混淆它们。这是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词典,使学生明白它们的含义,即N(NORTH)代表北纬,S(SOUTH)代表南纬,W(WEST)代表西经,E(EAST)代表东经,也就是取四个单词的开头字母。含义明白了,记忆的时候就不至于死记硬背了。在新教材的最后,都有本册书的英汉地理词汇的附录,而课文中也不时穿插一些英语单词。由此可见,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为了适应国际化新世纪的需要,在地理学习中也渗透了英语教学。
二、在应用多学科知识于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三个问题:1、在进行讲解前,教师要保证对所讲的知识彻底理解,以免在讲解时造成知识的混乱。2、选取所讲的学科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针对性,不能生搬硬套,无说服性。3、在其他学科知识贯穿过程中,要穿插自然,掌握好分寸,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可轻描淡写,解决不了问题。
当然,初中生在知识综合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逐渐摸索前进,大胆试验,不断积累经验。相信学生通过这种学习,会将单纯的地理学习拓展开来,并在兴趣盎然中完善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