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背景
利津县处在黄河三角洲腹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古老悠久的齐文化、灿烂厚重的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多姿多彩的移民文化又有悲壮激越的革命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石油文化,这些文化汇聚成了一种崭新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利津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黄河口文化。黄河口文化还包含着灿烂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口剪纸就是黄河口文化的一朵艺术奇葩。
剪纸俗称窗花,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黄河口一带盛行剪纸。尤其是成陆时间较早的西部为代表的剪纸艺术与黄河口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黄河口地域风光紧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黄河口剪纸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有着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如:大年初一贴窗花,挂过门钱;结婚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等等。
黄河口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借生活中常见的这些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事事如意》、《喜鹊登枝》、《连年有余》等。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寄托美好愿望。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小枣树,耷拉枝,俺家有个好妹妹。人又好,手又巧,两把剪子对着铰。河这边铰个蝴蝶,河那边铰支荷花,扑啦扑啦过河了。”这首在黄河口广泛流传的歌谣生动地唱出了人们对剪纸的喜爱。
黄河口剪纸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的载体,是民俗风情的结晶,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简介和欣赏,使学生了解它的特点、品种与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3、使学生了解利津剪纸艺术形式特点,增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4、通过教学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重难点
1、重点:工艺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区别。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爱好和兴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施,收集当地工艺美术品及剪纸创作步骤视频。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利津文化》专题片,介绍利津文化,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决重点
介绍民间工艺和一般工艺的区别。民间工艺:实用经济与美观的结合较好,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地进行巧奇天工的创造,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质朴健康。
1、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并满足自己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而创造的,大部分属于生活日用品,它根植于民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制作的材料就地取材;
3、为手工方式制作的;
4、它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般工艺:虽因物质条件、生产条件优越而有便于发挥工匠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但却,由于材料价值过大,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不利于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
民间工艺美术范围广泛,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有服装类、服饰类、器皿用具;雕刻类、竹藤柳草编织类、染织绣类;玩具、家具、车舟、建筑装饰以及戏剧人物造型等等。
(四)剪纸工艺简介与制作(以下为课件内容,其中穿插图片)
1、剪纸工艺简介
(1)细纹剪纸:手工精细刻制;(出图片)
(2)现代剪纸:没有细纹剪纸细,但反映了周围的人、物、景、事。(出图片)
2、手工制作
(1)剪纸制作步骤(视频播放)
(2)我也来试试(学生根据要求分组讨论并实践创作)
3、黄河口剪纸的特点:“一剪一个图,一个完整的图,而且这个图玲珑剔透,紧密连接,没有一点断的地方,哪一个图也是紧密连接在一起,这是利津剪纸的特点。别的地方好多是拼剪。”——东营地区著名剪纸艺人王象焕。
4、作业展评:当堂评出优秀作业,并赋分鼓励!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性和学习动力。
(五)达标练习:课件出示选择题,借以巩固本课知识点
(六)总结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了对《黄河口剪纸》艺术的了解,我们要要进一步发扬和继承、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