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十年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因为很多年来的学生特点,自己形成了主抓后进生,抓及格率的习惯。在课堂上,总是将课本的知识点处理得非常细,稍微麻烦点儿的知识就分解教学,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有的知识觉得对学生来说没有把握,就干脆自己包办代替……这样一来,的确,很多学习不好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上感觉能够适应,但是,相当多的有能力的学生就觉得这种课堂学习太“小菜一碟”了,从而产生学习的惰性,严重的影响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到了最近几年,学校的生源有了一定变化,优生比例比以前增加不少,再加上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思维创新能力、求知欲大大增加了,对课堂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在沿用以前的老套路已经是行不通的了。那么,怎样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呢?在听了翟所长做的报告后,“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深深打动了我,随即查阅了一定资料,对其进一步了解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初步进行了探讨。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在研究"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确定了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并指出,我们的教育活动应在于不断地将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对这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有所了解,使他们认识到这些知识通过努力学习是可以而且能够学会和掌握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必要,使学生心里产生"这些有趣难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这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始终处于激发状态,从而有效地实现"要我学"和"我要学"的转变。
经过自己初步的思考,我对地理教学中渗透“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如下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及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一方面是综合性的。一个恰当的新课引入,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和求知欲。配合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及教师自然亲切的语言教态,都能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随着教师的步伐遨游知识海洋,探索一个个问题。
二、削减浅表性的教学环节,搭建适当的“支架”,使教学层次兼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讲容易混容易错的问题,讲老师只要不讲学生肯定不会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就会的问题,不讲学生基本明白的问题,不讲你怎么讲学生也不会的问题。”在听翟所长的报告时,这几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浅表性的知识及教学环节。如学习一个国家,了解该国的首都、人口、面积、民族、宗教、语言;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重要国际组织及总部;我国的主要岛屿、邻海……这一些知识,都是课本上或地图上非常显而易见的。课堂上进行这类知识的学习,的确是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浪费。在教学中,这部分知识完全可以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教师通过检查预习一带而过即可。
为了兼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借鉴采用一定的“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有很多地理内容可以举一反三,教师应该大胆放手,通过学生自己来探求知识,不必一味的都讲。比如:在学习“认识大洲”部分时,师生可以共同学习其中一个(如:亚洲),知道学习一个大洲的环节——学习它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征及类型、河湖特征、人口分布……那么,在学习欧洲、非洲等大洲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一方法,通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逐一分析了。在学习“走近国家”时,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充分运用。首先,学习“日本”,师生根据课本的各项要求分析图表文字等进行了对该国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学习一个国家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最后,利用这种学习国家的方式学生协作完成其他国家的学习。在八年级的中国地理学习中,学习长江、黄河、四大区域、省区地理时都可以采纳。
在地理课堂中,地图本身是少不了的,教师引导学生对地图的查找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方面也应该分清主次。只是在图上找某一地理事物这属于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非常简单的了,属于浅表性的技能,不需耽误太多时间。而图上各地理事物的特征、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引申出来的内容,则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如:根据一幅地形图,我们可以分析该地的地形地势特征,还可以得出该地区河流特征(流向、流速等),甚至能够思考适合人口、城市分布的地区……这种地图的纵深分析,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幅小小的地图,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并且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通过动脑思考获得知识的快乐,本身对学生的求知欲就是一个促进。
关于“最近发展区”的探索,这只是个初步的,刚刚接触这一概念,还需要一个实际应用并消化的过程。在这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教师对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都要随之提高,不仅对学生,对自己也要每天一个“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前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