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处农村乡镇中学,美术教学条件在各方面相对城市学校来说比较落后。但新课程的实施,对农村美术课堂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当我回首审视我的美术教学时,我深切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使我的美术课堂在悄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美术课堂发生的变化可以用四个“活”字来概括,这四个变“活”的方面,激活了课堂,让我的美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教学内容“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农村遍地都是可利用、纯朴的的教学资源例如高粱杆、麦杆、玉米……,我利用这些乡村常见的美术媒材为桥梁,创编农村美术课程资源,使美术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在我创编的案例《家乡的土特产》一课中,让学生带来家里最普通土产品例如玉米、小麦、扁豆、绿豆,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欣赏他们的颜色、形状、质地,经过探究讨论后发现土产品原来是非常美的,最后学生利用这些特殊材料来创作美术作品,得到一件件更精彩的作品。
二、教学空间“活”起来。
美术教育通过课堂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充满了美,美无处不在。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的现实生活中的美,也就无法理解艺术美。教学空间的开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把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体验和创造美。在学习《校园环艺设计》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让他们亲自观察,感受校园的自然风光,然后,我提出:你对如何美化校园环境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这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描述了美化校园的各种想法,有的说在教学楼前建一个石膏像,有的说在草坪上放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立体构成,并阐述了这些模型的色彩和造型特点等等,很好的激发起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教学方法“活”起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我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故事、音乐、录像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现在农村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全。尤其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我通过各种途径自己搜集教学资料,如画册、录象、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资料,将学生从枯燥课堂中解放出来。例如:在八年级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四、评价方式“活”起来。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即导入阶段(兴趣评价);进展阶段(创意评价); 完成阶段(作业评价)。在这一评价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整个世界都是童话的。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就应十分尊重,而必须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有时可以“过分”肯定。把握好审美尺度,从作品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增强。
虽然我的美术课堂在课改之后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很多地方正等着我继续努力改进。我们要围绕育人的目标,立足于课堂,大胆进行改革,灵活运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有活的教材、活的课堂教学,就有活的学生,活的思维,学生才会得到积极的发展,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才会呈现出新活力,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