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手工制作,其次是绘画,欣赏总是被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的老师也认为在欣赏课的授课过程中,课堂容量大,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容易上成老师自己的“一言堂”,毫不客气的说,欣赏课可以说是初中美术课中的难点。十几年过去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上好一堂欣赏课,才是对自己的教学水平的一次跨越,一次升华,所以,我总是把每个学期有限的几堂欣赏课精心准备,通过欣赏为学生打开艺术之门,通过欣赏带领学生去感受一次次心灵深处的舞蹈。
记得刚毕业时,在欣赏课上,我总是激情满怀,把每一堂课都当成自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讲坛,恨不能把自己在师范几年学到的知识都输灌给孩子们,每堂课不讲到下课铃声响起是决不罢休。课后自己泡在阅览室查资料,每堂课的教案能写十几页。但是,效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有的在下面呼啦呼啦的翻书,有的打瞌睡,有的瞪着眼睛看着我,但眸中却是迷惑,我失望,我甚至认为咱们农村的孩子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差。现在想来,当年的自己真的是太幼稚。就在自己也迷茫的时候,在课后与一个学生的谈话,让我茅塞顿开。那是在一个课后,我在操场写生,几个熟悉的学生围了过来,天真,热情的话语让我心情也变的豁然开朗,我就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就问他们,下课那么活泼,为什么上欣赏课的时候都那么沉闷,不说话呢。其中一个活泼的小女生冲口而出,老师,你讲的那些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根本理解不了。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一句话让我多时的阴霾的一扫而光。是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课本上外国的雕像,意大利的绘画,清朝的故宫,离我们的孩子是那么遥远,仅仅凭我几句话又怎么可能让孩子理解这些深厚的艺术的神韵呢。
不久,正好是欣赏课《古代建筑》,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惯例查资料,找百度,我突发奇想,我们附近的明清古村朱家裕不正是最好的乡土教材吗,而在班里不乏朱家裕的同学,我就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布置了一次小考察,分成六个小组利用一周的时间,在咱们周围,去拍下或者画下那些古老的建筑,并把它们的建筑特色和材料记录下来,并能寻找一段有关的小故事。当然,这一周也是我忙碌的一周,我搜集各地的民居与小故事,以备作为课堂的拓展。
在上课的时候,当我走进教室,在孩子们的眼中,我看到一种按耐不住的热情,没有以往的沉闷,甚至还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感染着我。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我的学生们上场了,这个小小的讲台此刻成了孩子们的舞台。虽然他们的表情还略显羞涩,虽然孩子们的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虽然孩子们的画和照片都是那么的稚拙,但那是真诚的,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在每一个小组的讲解结束后,孩子们都自发的报以热烈的掌声,谁说我们农村的孩子木讷,谁说我们农村的孩子缺少热情,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课堂的主人,也正是他们给年轻的我一个成长的广阔空间。
正是这节独特的欣赏课,让我明白了什么成功,什么是教学相长,什么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正是这一堂欣赏课让我第一次深深的体会到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和对艺术的渴望。
所以在每堂欣赏课之前,我都会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们布置一我们生活相贴近的小课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到激发学习热情的兴奋点。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会常常想起那堂欣赏课,想起那一张张热情而纯真的笑脸。
一堂成功的欣赏课,不是看老师的知识面多么广,而是你是否教会学生欣赏,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抚摸艺术殿堂的大门,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来自历史长河中那无穷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