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不学无以入,不思无以出,则以学为先,终则以思贯通

作者:于鸿弘发表时间:2011-12-09 阅读次数:1394
子曰:"吾尝终日不思,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而我在教学的实践得到的经验是不学无以入,不思无以出,则以学为先,终则以思贯通。
美术新课程标准已经推广多年,开始之初,我学习体会课标的含义,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而欣赏、评述则是倾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方式。
后来,随着我工作阅历的增加和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把握的提高,对新课程四大领域的内容在上课时就不仅仅局限在课标的学习领域,我就把可以贯通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触类旁通。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上凡高的《向日葵》这一课,不单仅仅把这一课当成“造型、表现”课来上,有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上成“欣赏、评述”课,这样一课多角度的进行,我的课题没变,但是课堂容量大了,学生知识量大了,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有意义了。我觉得这就是我则以学为先,终则以思贯通的最好的体现。
其次一定要让学生多画。根据我的观察,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会主动绘画,小学阶段会被动绘画,中学阶段不画,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画,并且将学生的作品进行交流和展览,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在作品交流中得到发展,不要忽略学生的信手涂鸦,那是他们对美术的一种认识,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表现,要打破学生心中对美术作品的“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可以想学生介绍,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是表现作者了内心世界。让学生多接触艺术大师的作品,从中去体会作品的艺术手段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以至于让他们产生灵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艺术天分,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画面表示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去表现、去创造。如七年级的第四课《傲雪的梅花》可以拓展教学的领域,展示梅花的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充满美的情感,去理解梅花,认识梅花。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播放《梅花三弄》等乐曲,增强课堂的艺术气氛,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在绘画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学生发下思想包袱,课堂气氛活跃,人人想画画,结果肯定要比只想结果要很很多,再说了,很多艺术大师的传世之作,信手拈来的也很多。这也是我以学为先,终则以思贯通的体现之处。
以上想法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