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

作者:廖文超发表时间:2011-12-16 阅读次数:1994
《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
四川师大附属实验学校 廖文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分析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力的相互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学情分析
本节作为《熟悉而陌生的力》这一章中的第一节——力,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所以称之为“熟悉”;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所以又称之为“陌生”。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概念,也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搭建台阶,逐步突破难点。本节内容是正视初中学生的这种思维直观性,教师要保护并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物理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设想
教材分析
《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时安排为1节,学习完本节课将为以下章节有关力学的知识作一个很好的铺垫。再例举生活中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如“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等,请学生讨论并与物理学中的力加以区分。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科学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从“熟悉”入手,加上对生活中现象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第一次从正式的书本中学习力,这节课要做到从生活实际到理论,再回到生活实际的知识构建。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以学习力的初步概念为切入点,它为今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做必要的铺垫。
再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想到日常生活情景,更能在其中联系物理知识。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以及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学生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
设计思路
力求体现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以学生的活动逐步推进教学。本设计还力求突出课堂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参与问题讨论,让更多的学生能融入课堂,思维和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一)教学和学法的突破
1、教法:
①、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科学探究可以实现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②、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用大量的小实验,丰富的生活实践去亲身体会,去感受“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规律。
③、学生讨论自学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工作,让学生感受对力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教学气氛轻松而不失严谨,让同学今后的学习不光在课堂上实现,更能在生活中实现。教师引导设置情景以及实验,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想。
2、学法:
①、体验式学习法:以多媒体作为平台多演示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生活中的想得到或想不到的现象,通过生活中对力的感性认识,意识到学习力的重要性。
②、阅读归纳法: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文字和图片,分析、归纳出重要的知识点。
③、讨论学习法:通过思考和与同学交流,对力的概念的归纳、对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想到日常生活情景,更能在其中联系物理知识。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以及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学生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
(三)教学程序的明确性
此课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实例,去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及解释。内容有三个方面:
1、力的初步概念
2、力的相互作用
3、力的作用效果
(1)、新课导入
主要的想法是让同学自己来感受一下“力的初步概念”。多数实验和现象要让学生自己可以马上看到,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得到,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深层的体会。此时,课的一开始,也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为整节课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铺垫作用。
(2)、重点难点的解决
自己的设想:还是以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手段,把一些比较重要以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一些生活常识,以及现场同学一起参与还原。让同学在实验中探究。
“力的初步概念”,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教师起好引导的作用,发现问题带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可以对归纳的方法做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在形成力的概念前先作一些铺垫(如对图5-1的理解、加油站的阅读)。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知识点是重点,更是难点,所以找了不同的生活或者实验来证明。以及改变学生平时对这些概念的错误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出现力的作用时一定会同时出现两个力,而且这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建立正确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
“力的作用效果”,这是个重点,我通过搜集不同的素材,争取把这些素材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最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己思考,自己是否在平时生活中仔细观察过生活没有?以此来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
教学互动流程
一.导入
师:教师演示:抛向空中的两物体,神奇的吸在了一起。
提出问题:离开我的手后,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两个分开的物体靠在一起?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生:联系生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环节设计意图
   从实验及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提出生活中各种形式的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起到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力
  1.展示并罗列现象
师: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生:(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人推车、人举起杠铃……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
师: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生:(3)工农业生产中:马拉车、推土机推土、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
师: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举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现象、地球吸引月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师生共同来分析:
环节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具有直观性,用实验演示具有真实性,再由学生分析现象。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感知学习物理的是有用的。
3.归纳总结
生: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师: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生: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
师:力能否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环节设计意图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教师加以适当的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尝试由学生归纳出概念,着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马拉车时,车同时也在拉马吗?
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
师: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师: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生: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师:(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实验并归纳: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生: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也对开始的提问给出了间接的回答)
环节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工作,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形成逐步深入的理解过程。
环节实施预设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预备两套教学方案,对能力强的班,鼓励学生自己分析推导得出结论。对能力弱的班,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再实验,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橡皮泥。
师:让学生说现象,分析其原因。
师: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生:学生举例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
生演示: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师: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
师:用图片展示
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师生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生: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
生: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3、进一步理解
师:投影图片,举例说明: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射箭、钓鱼时… …
生:通过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师: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环节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设置情景以及实验,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自己主动的思考,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四)思考与练习反馈
师:1.悬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受到了向上的拉力,说明这拉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施力物是什么?受力物又是什么?
2.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要向下蹬跳板,人就腾空了。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解答,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
生:反馈练习
环节设计意图
对力的进一步理解,认识力的应用价值。
(五)小结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交流在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体验等方面的收获。
环节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结构,回想学习方法,体验学习过程,感知学习乐趣。
(六)作业布置
师:1、请同学们在网上查看有关力的相互性的资料。
2、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课外实验,完成课本P79,作业1、2
环节设计意图
通过布置课外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附:课堂反馈练习及作业
1、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受力物是______;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受力物是______。
2、人推车向前,车受到____________施的向前的推力,同时_____________也受到____________施的向后的推力。
3、划船人用桨向后划水,同时水对桨也有_____________作用使船前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铅球落到泥土地面时,变为静止,铅球因受到地面的作用力________改变了;地面陷下一个坑,地面受到铅球的作用力_________改变。
5、在下列现象中,力的作用效果引起物体形变的现象是(      )
A.皮筋被拉长。                          B.车座下的弹簧被压缩。
C.铅球在地面上越滚越慢。                D.石块从山坡上滚下,越滚越快。
6、用磁铁吸引大头针时,可以断定(      )
A. 大头针不吸引磁铁                    B. 磁铁只要接触大头针时,大头针才吸引磁铁
C. 磁铁吸引大头针时,大头针也吸引磁铁     D.以上说法均错
7、用手拉着带线的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请问小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
A .没有改变       B. 改变了         C .无法判断
课堂教学资料链接
1.     中国文化对力学中的贡献
《墨经》指出:“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同形,指人体、物体;奋,意为飞、动,指克服阻碍运动。“奋”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很广泛的,诸如由静到动,动之愈速,由上而下等都叫奋。由于力不易见而物体的轻重是人人都会感觉到的,所以墨家又以举重为例加以说明,指出:“力:重之谓,下、与(举),重奋也。”意思是说,物重就是一种力的表现,物体下坠,上举,都有重力作用。
2.     力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可分为: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 等;
(2)按作用效果分类,可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 等;
(3)三按作用方式分类,可分为: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和场力(即非接触力,如: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
(4)按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内力和外力
3.直升机与力学
大家都熟悉直升机,知道它能悬停、前飞、侧飞、后飞、垂直起飞和降落。但是知道它为什么能实现这些动作吗?很显然这与力学知识有关。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开始探索可以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通称直升机。它是由发动机驱动的旋翼来提供升力和飞行作用力,并能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旋翼和尾桨、机身、起落架、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操纵系统和仪表设备等七大部分。它与普通飞机的明显区别是,它没有普通飞机那样强劲的机翼,但却有旋翼。普通飞机的机翼只产生升力,直升机的旋翼不仅提供升力,把直升机托举在空中(即悬停),还能驱动直升机前飞、侧飞和后飞,并实现垂直起飞和降落。悬停是直升机特有的飞行本领之一。悬停时,直升机在空中既不前飞、侧飞、也不后飞,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就好像停在空中一样。不过,与它停在地面不同,因为它的旋翼在不停地旋转。在这种悬停飞行状态下,旋翼不提供前飞、侧飞和后飞的作用力,它提供的升力又正好等于直升机的重量,所以直升机不会往下掉。如果要直升机垂直上升,只要让升力大于重量即可实现。垂直下降则与此相反。当飞行员启动发动机带动旋翼旋转后,由于旋翼桨叶与空气的相对运动,就会产生向上的气动力。如果旋翼不向任何方向倾斜,气动力是垂直向上的,实际上它就是托起直升机的升力。如果旋翼向前倾斜,那么它产生的气动力也会向前倾斜,那么它产生的气动力也会向前倾斜。这个倾斜的力,可分解为一个垂直向上的力和一个水平向前的力。垂直向上的力就是直升机飞行所需的升力,而水平向前的力就是驱动直升机向前飞行的作用力。直升机有一个独特的本领,就是它能够在空中向后倒退飞行。飞行员只要操纵旋翼向后倾斜,旋翼产生的气动力就会向后倾斜,这个向后倾斜的力可分解为一个垂直向上的升力和一个水平向后的拉力,正是这个水平向后的拉力使直升机实现向后倒退飞行的。同样,如果直升机要向左或向右侧飞,飞行员只要操纵旋翼向左或向右倾斜就能实现。单旋翼直升机在飞行时,旋翼不停地旋转,空气对旋翼就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矩。在这个反作用力矩的作用下,直升机机体就会向旋翼旋转的反方向扭转,造成无法飞行。而尾桨所产生的侧力对直升机重心形成的力矩,正好与空气对旋翼的反作用力矩相反。只要控制尾桨侧力的大小,它就可以抵消空气对旋翼的反作用力矩,防止直升机机体的扭转。直升机常采用的是轮式起落架,有三点式和四轮式两种。三点式一个起落架在前,两个主起落架在后;四轮式前后各两个起落架,主起落架在后。两者相比,四轮式停机较稳,有利于侧风着陆和在地面装卸货物,缺点是重量较重,如果是不可收放的固定式起落架,飞行阻力也较大。还有的是使用滑橇式起落架,机身下左右各一个,较大的直升机有的也采用三个,按三点式布置。它有利于直升机在冰雪场地、松软场地和草地上起降。不过,使用它的直升机地面移动不方便,而且起飞滑跑距离较长,也易与冰雪场地的冰雪冻结在一起。水上直升机则使用的是浮筒式起落架。直升机的这些特点使它十分方便。
专家点评:
一、有效突破概念教学难点
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题,由于初中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概念教学成了教学的难点。而本节课将力的概念生活化,从学生常见的场景展示并以教师引导的方式逐步搭建概念建立的平台,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教师真正的将课堂主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二、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融入学习过程中
教师在本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引导,突出方法教育,从生活的常见现象及演示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力现象的同时,罗列出下列对象,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的研究方法“抓研究对象”,并通过此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或重温。兴趣还能够激活思考。在很多时候,兴趣就是学习的方向,梦想的来源。老师在该教学设计中时时体现了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多处设计由学生体验的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橡皮泥等。通过这些切身体验,学生不再畏惧学习物理,而让学生更亲近物理,对物理学习更感觉到兴趣。再如教师充分开发一些小实验及现象的展示,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学生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能在感悟中学习并学会物理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分析其成因。本节课在教学手段上注意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五、教学评价体现不充分
    本节设计在评价方法上过于单薄,希望老师预设多种评价方式,以激励学生的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