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动与静》的教学设计

作者:杨红莉发表时间:2011-12-16 阅读次数:1945
《动与静》的教学设计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杨红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根据参照物会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理解描述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世界万物的运动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参照物的引入,培养学生将事物两方面的矛盾有机结合的能力;通过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世界动与静结合的美。
教学的重难点:
1、理解对物体运动的描述: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难点)
2、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重点)。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通过教师序言课的精心设计,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运动世界》的学习更要将这种热情继续升华成兴趣。因此在第一部分教师通过大量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设置:运动的万物世界,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到运动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万物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对于运动美的描述有多种形式,我们通过科学的视角去感受这种描述动与静的美。为此教师用漫画的形式设计运动描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讨论,找出描述纷繁运动的简捷方法: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将动与静的矛盾和谐统一,并应用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设想:
本节教材安排两部分的内容:运动的世界和运动的描述。初二的学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物理知识,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科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编者从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开始,通过大量动感美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世界乃至于遥远的星球都在不停息的运动着,而万物的运动又有所差别,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将复杂的运动简捷的进行描述呢?这就是参照物。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将万物纷繁的运动,用动与静的描述完美的统一起来,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这就是物理学从骨子里透出的一种美,激发热爱它的人为它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生。
分析本文的内容,笔者体会到了编书人的良苦用心,这是一个动感的世界,而在这种动感中,笔者又感受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完美结合,这看似矛盾的两者又很好的统一起来。笔者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片及其事例感受到这看似矛盾却又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动静之美。同时,通过学生喜爱漫画的方式,讨论出描述物体运动需要有一个物体作标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并将动静之美的结合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明白物理与运动世界的密切关系。
教学互动流程:
一、导入
师:中国在2008年8月8日将要举办奥运会,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部分比赛项目的简笔画,请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运动?
生:学生根据简笔画的内容回答问题。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本章本节关于运动的主题
环节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身边的国家大事,用游戏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第一环节:运动的世界
师:用多媒体展示一段文字:5月12日一场强烈的地震使绵竹汉旺镇的一座钟楼上的钟永远定格在“14、28”那一时刻,那一瞬间,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成片的房屋倒塌,世界仿佛凝固了。在这之前,这里还是一个有序,充满动感的世界:汽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微风轻拂的河边上,精神矍铄的老者悠闲的在河边垂钓,那不是下沉的浮标带给老者一次次的喜悦,连那旁边陪伴老者的小狗也不愿辜负那美景,不时的在草地上撒着欢的跑,不经意的一抬头,飞机在头顶转眼而逝,俯视脚下,地球也在不甘寂寞地绕着太阳旋转,日出日落,春去秋来,你若以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变犯了哥白尼的错误。太阳不过是运转的银河系里的一颗星球而已,而在众多的星系里,许多的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我们生活的宇宙正在不断的膨胀。
根据上述这段文字,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这段文字给我们描述了怎样的一个世界?
(2)、你是否还能列举不同于上述形式的运动?(如微观世界分子的运动)
生:感受世界的运动美,思考、归纳、举例并交流。
板书: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
环节设计意图
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物创立情景更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的主动思考起到良好的牵引作用;“问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问2”对学生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
(一)第二环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师:上面的一段文字告诉我们自然万物都在不停的运动,人们用哪些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是怎样描述上段文字中物体的运动呢?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生:通过讨论、思考、看书、回答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板书: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相对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生:列举身边做机械运动的事例。
环节设计意图
描述运动的世界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从某个特定角度研究问题的能力;为运动的描述打下伏笔,承上起下,培养学生层层深入的思维能力。通过举例学生明白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
2、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漫画:请学生思考两位主角关于“不动”二字含义的理解。(图略)
文字描述:话说老猪偷吃了人参果后,自知罪孽深重,便逃到了蛾眉山金顶上避难。老孙追到山脚,意欲将他捉拿归案。(二者对话)
老猪:你不动,你能抓住我,我便认输。
老孙:我不动,也能将你擒拿到手。
生:学生分角色思考回答问题,评价对方观点,并找出描述物体运动方法的关键所在。
师: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明确漫画人物对于“不动”二字确定的内涵是不同的,关键在于他们所选的参照标准不同。教师引出参照物。
板书:参照物: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时,事先选定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生:找出机械运动概念中哪个“物体”是参照物。
师:请学生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结合参照物归纳出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
生: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并交流。
板书: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描述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物体在运动;若位置未改变,物体静止。
环节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能力,打破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通过看书,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师:出示课堂练习:
(1)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同学说出参照物,另一组同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同上,交换出题权,一组同学描述出物体的运动,另一组同学指出相应的参照物。(注意出题的广度如歌词、诗句、奥运比赛等)
生:尽可能使全班同学参与答题与出题。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描述物体“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生: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
环节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改变教师出题学生回答的常规模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管理,加深对参照物作用的理解。
3、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应用
师:请学生结合生产、生活来列举相关的事例,并感受这种动与静结合之美。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如拍电影中孙悟空上天的镜头。
生:学生列举相关事例。
环节设计意图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环节实施预设
在该环节的教学中,对于能力较强的班级,从“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课堂联系”四个环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在关键环节进行点拨;而对于能力较弱的班级,教师在处理这四个环节时,应更多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得更多一些。
4、课堂小结
师:请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与能力?你还想知道什么?情感上有哪些收获?
生:各小组进行评估与交流。
环节设计意图
渗透教学的三维目标,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附课堂练习及作业
课堂练习:课本20至21页“作业”。
布置作业:上网查找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名字的来历及其用途。
环节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查找明白物理与科学的密切关系。
课堂教学资料链接:
从新浪网上查找关于奥运比赛项目的简笔画并链结;从新浪新闻网上查找关于“5·12”地震过程中房屋倒塌图象的链结。
专家点评:
该课的目标定位合理: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让学生明白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会利用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达成目标的过程清晰:课上教师充分地利用和开发了学生的生活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景,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奥运题材为背景,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以四川汶川大地振的场景描述物体的运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交流完成了机械运动、运动、静止、运动的相对性的概念教学。
完成目标的效果显著: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物理学科,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生动地诠释了在一节概念课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导什么,学生怎样学,怎样练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