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6000年间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作者:hanaoyan发表时间:2011-12-20 阅读次数:2440

根据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等有关资料的分析,可以将5000年来我国的气候划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第一次温暖期发生在公元前35001000年间,当时黄河流域有大象、水牛和竹子等,估计当时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年降水量比现在多200mm以上,是我国近5000年来最温暖时期。

  第一次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850年(西周时期),据记载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汉水两次结冰。

  第二次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东周-西汉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春秋》中提到鲁国(今山东)冬天无冰。

  第二次寒冰期是公元初年至公元6世纪(东汉、南北朝),据史记记载公元225年淮河结冰。

  第三次温暖期是79世纪(隋唐时期),公元650669678年的冬季,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桔能在关中地区生长。

  第三次寒冷时期出现在1012世纪(宋代),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公元11311260年杭州每10年间降雪最迟日期是4月上旬,比12世纪以前延迟1个月左右。

  第四次温暖时期发生在13世纪(元代),公元120012131216年杭州无冰雪,长安重设竹监司管理竹类,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期出现在1519世纪末(明清时期),时间长达500年,估计17世纪的冬天温度要比现在低2℃左右。

  由此可见,在近5000年的最初2000年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是最适气候期。从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初期以后,气候有一系列的冷暖变动。其分期的特征是:温暖期越来越短,温暖的程度越来越低。从生物分布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例如在第一个温暖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发现有象;在第二个温暖时期,象群栖息北限就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公元前659~627年淮河流域有象栖息;第三个温暖时期就只在长江以南,信安(浙江衢县)和广东、云南才有象生存。而5000年中的四个寒冷期越来越长,程度越来越强,从江河封冻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在第二个寒冷时期只有淮河封冻的例子(公元225年),第三个寒冷时期出现了太湖封冻的情况(公元1111年),而在第四个寒冷时期在17世纪(如公元1670年),长江也出现封冻现象。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这种增暖在北极最为突出。1919~1928年间的巴伦支海的水面温度比1912~1918年时高出8℃。巴伦支海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过许多以前根本没有出现过的喜热性鱼类;1938年曾有一艘破冰船深入新西伯利亚岛海域,直到83°05′N,创造了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记录。这种增暖现象到20世纪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又出现变冷现象,以北极为中心的60°N以北,气温越来越冷。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例如1968年冬,原来隔着大洋的冰岛的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发生了北极熊从格陵兰踏冰走到冰岛的罕见现象。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又趋变暖,到1980年以后,世界气温增暖的形势更为突出。

6000年至35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地球年均温度比现在高24左右,全球普遍温暖,欧洲大陆酷夏频频,而中国则持续暖冬。于是植物生长季延长,冰点天气缩短,落叶林向北推移。这样的气候让人类的食物更丰富,活动范围更广阔,促成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民族的大繁荣,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祖先们就是在此时繁衍生息。

现今全球气候分布
①【热带气候】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
(
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
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成因:全年处于热带低压控制下。

(二)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终年高温,分旱雨季。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移动引起风向变化。

(三)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
特点:终年高温,分干湿季。
成因:受赤道低压带禾信风带交替控制。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分布: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
特点:终年炎热干燥。
成因:终年受到副热带高压与信风带控制。

②【亚热带气候】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暖和湿润。
成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此地受西风带控制。

③【温带气候】

(七)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
特点:夏天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
(以西欧为典型)
特点:全年温和多雨。
成因: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以亚欧大陆内陆、北美大陆北部为典型)
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少雨。
成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④【寒带亚寒带气候】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天凉爽少雨。
成因: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特点:终年寒冷少雨,夏季有短暂时间较温和。
成因:纬度高,太阳直射弱,受极地气团控制。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
特点:终年严寒,降水少。
成因:纬度最高,太阳辐射最弱,地势高。

⑤【高原气候】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
特点:气温随海拔垂直变化而变化,且变化大 ,垂直变化差异大。
成因:地势高,地形起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