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中-新闻页

您目前的位置:教学科研-51>教学研究--51中>正文

我国的土地政策,你是通过哪些方面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的?

发表时间:2011-12-20 阅读次数:2000

我国的土地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一、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是立国之本。

《国情备忘录》告诉我们——最可怕的危机是土地危机。基辛格说: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在十几亿人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都是天大的事。而耕地不同于别的东西,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一旦失去,很难再生。粮食和土地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稳定、政权更迭的关键因素。

二、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性。

1.我国人均耕地少。

  分析人口、粮食和土地之间的关系。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告诉我们,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3.7亿。

按照人均400公斤粮食计算,在当前生产技术未取得重大突破前提下,必须保证在2010年和2020年有1.11亿公顷和1.18亿公顷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在人口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人们食物消费结构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也有很大改善,加剧当前并未得到妥善解决的粮食安全问题。

国土资源部公布,我国耕地约12244.43万公顷,列世界第4位,但人均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7%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

2.我国土地资源构成不合理,耕地比重小。 

  

通过分析饼状图得出:我国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交通、城市等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名义,破坏耕地、肆意侵占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3.我国土地的区域分布差异明显,高产田比重小。

分析我国不同地域的水热条件及人类开发下形成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地域差异,导致我国高产田只占耕地的28%,低产田占到32%理解体会不同地域下的自然特点和人文开发过程中的矛盾造成了许多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耕地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由于建设用地多是好地,导致劣地/好地比例上升。

4.我国土地资源退化现象严重。

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全国耕地污染面积已近4亿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达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农药施用量为美国的2.5倍。沙漠化、荒漠化土地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18%,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可利用草场90%以上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我国农业正处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土地质量下降已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瓶颈。  

三、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势在必行。

针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国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和环境发展观。

为牢牢守住18亿亩红线,各地必须按照国务院批准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强有力措施,严禁侵占耕地行为,对乱占毁坏耕地者应严惩不贷。保护耕地,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