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初中生物多年,历经了课程内容的几次变革。当本学科中《生理卫生》还是升学考试科目之一时,由于其与人体自身结合紧密,内容不多,且通俗易懂,是学生拿分的好学科,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心目中都是宝贝。后来,全国上下大兴素质教育,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初中升学不再考试生物学科,只在初二下期结业,本学科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令人尴尬:许多学校生物专业教师纷纷改行,生物学科成了“捎带”、“搭配”,是学校眼中的“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致使生物学科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令人堪忧。
我国现行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关注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探索一条既符合社会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年龄实际,又能让学生愉快接受基本生物学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教学途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责任。
笔者在从教经历中,本着本学科在学校的地位实际和学生学习状况实际,结合大纲、课标的要求,致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发散出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师要有亲和力,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改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课堂,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课堂。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进入课堂后,要随课堂教学节奏,随学生情绪而变化,俯下身来走到学生中间去,作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以幽默的语言和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将知识用明晰动听的语言,像油浸入白纸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能力像春雨润物一样潜移默化给学生。
有一年刚上某个平行班的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沉闷,上课时听课的学生极少,有的同学睡觉,有的同学凑在一起说话,有的看小说,我非常着急。但是这是分班后成绩比较差、纪律比较差的孩子,生物成绩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不及格不算什么。我并没有被气愤冲昏了头脑,灵机一动想起了一则笑话,于是我大声地说了一句“后面说话的同学,如果像前排看小说的同学一样安静,就不会影响到中间睡觉的同学了”。于是看小说的同学不好意思地把书放下,说话的同学也不再说话了,大家一起认真听课了。后来学生告诉我,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采取把小说收了、说话的同学站起来、睡觉的同学罚作扫除甚至暴跳如雷等方式而是尊重和幽默的方式让他们服了气。
感悟:和谐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增进智慧、情感升华的殿堂,是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教师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主导力量。
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际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生物课的最大特点是与生活联系紧密。如在讲光合作用时,问“早晨锻炼好还是晚上锻炼好?”“为什么卧室里不应该养很多花?”在讲到蒸腾作用时,问道:“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在讲到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时,问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说法科不科学,该整样改正?在讲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青蛙声一片”有什么生物学道理?讲生物的生殖方式时,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因是什么?……
感悟:生物课中这些知识与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已有的经验非常贴近,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于是一节枯燥的知识性强的课就在学生急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很快度过,学生找到了答案,也得到了知识,老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教会学生学习。
在课堂上要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和要求,以退为进,循序渐进分阶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考试分数要求;强化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诱导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掌握生物学的图形要求学生做到位置、结构、名称、功能四统一;笔记与教材结合,不要求详记,笔记为总纲,教材内容为细目,提纲契领,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和茫然;作业和评价检测以小单元课内完成为主。
课外多以加强社会实践和探究为主,还学生生物知识于自然世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随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实验室探究、采集制作标本、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并主动与当地的一些疾病预防、食品卫生宣传、科普宣传、人口普查、环保行动等部门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才能融会贯通。
感悟:由于学科地位和特点的原因,许多教师对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课本、教学参考书是主要的教学素材,还是实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记”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要不要?笔者觉得我们既不能全盘承袭,也不能全部摒弃。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也不要过多地责怪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要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四、加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
青春期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月经、遗精是正常现象,不是肮脏和龌龊;手淫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正确对待之;对异性有好感并不都是早恋,只要保持正常男女交往界限和精力用于学习上,是性激素正常作用的结果;早恋、早孕对身体危害很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树立他们的自爱、自信心;“群体生活中‘最占优势者’能优先享有有食物、配偶、领域、巢区”的观点虽然对人不完全适用,但也蕴含着勤奋进取才能生存的道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观点,更是告诫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感悟:进入中学时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的塑造期,人生的转型期,中学生的心理在这段时期最敏感、最脆弱,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也存在许多困惑。未来的社会竞争将越来越残酷,只有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全的生理,学会生存,才能在未来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强化构建学生生物和谐观,致力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培养。
笔者以为,作为初中学生应具备的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不一定都是专题的、系统的,它渗透到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例如,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要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要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做实验时,要尽量节约材料,将成活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讲到人在生物圈的义务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感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学生进行具有生物学特点的生物和谐观的培养教育,对促进学生和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