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问题
前一阶段,我校开展了“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研讨会。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校部分教师开了实践课,教师们在上课时都设计了质疑这一环节。这一设计本身是为了鼓励学生提问题,这并无不当之处,但问题是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没能很好地发挥主导性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
1.放任自流。教师在学生质疑后不作引导,对有一定质量的问题不肯定、不鼓励、不分析;对低质量的问题也不指出。学生问到哪儿,教师就讲到哪儿,教师似乎成了学生的尾巴,跟着学生进行教学。
2.不知所措。教师在让学生质疑后,学生或表现很积极,提了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未考虑到的问题;或表现不积极,始终无人举手提问。在这两种情境下,教师缺乏经验,不知如何进行下面的教学。
3.自投罗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已经准备好问题,但为了不让听课者感到教师提问过多,所以改为由学生提问,学生一个一个提问,教师一个一个等,一直等到心中想要的问题出现,才就这一问题进行原先设计好的教学,而把其余问题抛在脑后一律不讲。
4.简单制止。有些学生提问能力不高,提出的问题与上课内容无关,个别教师就马上制止不让学生再说下去。上述四种情况的出现背离了让学生质疑的根本目的,而这一问题主要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教师对质疑的目的不明确,因此我们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为什么要质疑?”
二、质疑的目的
质疑从表面上看是为了鼓励学生提问,但其实这并不是质疑的真正目的。质疑的目的应该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后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学生质疑后对知识的理解比接受性、陈述性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更牢固。教师“一言堂”是不正常的,它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反之,教师在学生质疑后若不发挥主体作用加以引导,那么质疑也将毫无意义,而这也是背离素质教育要求的,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问题的把握
(一)两个维度
要改变教师在质疑时的被动状况,发挥其主导性的作用,首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把握,这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必须先把握两个维度。
1.问题本身的维度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有低层次的问题,有一般层次的问题,也有高层次的问题。
2.学生原有基础的维度一个班级中有几十个学生,由于智力、学习基础等原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有好学生、有中等学生、也有学习困难学生。
(二)几种情况
上述两个维度一交叉,质疑就会出现各种情况,主要有:
1.较好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这说明这个问题是该生经过思考而提出的;
2.较好学生提出的差问题:这说明这个学生没有开动脑筋,随意提问;
3.较差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看起来水平不高,但对这些同学来说是相当不易的,说明该生是经过思考提出的;
4.较差学主提出的差问题:这些问题本身虽然水平很低,但总比不提问要好得多。上述情况的判断,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对问题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些问题把握得正确与否,是教师主导性作用能否发挥的关键。
四、指导策略
在对学生质疑后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把握以后,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引导。
(一)个别指导──与学生并行
1.发挥提升作用。对好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教师要立即予以肯定,无需吝啬赞美之词,不仅要赞扬他,还要马上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这样对好学生来讲是肯定,又是提高;而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指明了质疑的方向,树立了范例。
2.发挥修正作用。对好学生提出的差问题,不能给予积极的反馈、给予肯定或鼓励,而应该立即给予消极的反馈,当然要注意分寸,让他感觉到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提问是不明智的,今后他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对其余同学也不会产生误导,避免产生“好学生提的问题一定是好的”的想法。
3.发挥点拨作用。对差学生提出的“好”问题,首先应给予肯定,如点头,说“对”,“是的”;其次在必要时给予表扬,而后对这个问题“稍加点拨”,如帮助稍作修改,问“可不可以换成这么问?”或追问一个问题,让这些学生加深对提问方法的理解,以便为后来提问打好基础。
4.发挥启发作用。对差学生提的差问题,千万不能粗暴打断,或一脸不耐烦,因为这样一来,很可能遏制了他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可以请其余同学当堂解答;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可在课后个别指导。
(二)集体指导──跟在学生后面,发挥引导作用
等学生将所有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将这些问题放在一起讨论、分析,哪些问题是高质量的问题,好在哪里?哪些问题可作修改后再提,哪些问题与学习内容无关,不必提。以上几点指导策略其实是对不同层面、不同背景之下的学生采用的不同方法。教师可以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方法,但有时也可以综合运用。如果质疑的作用没有好好发挥,那么质疑就只是形式而已。因为教育的意义决不是把应该由师生两个主体相互发生作用的教学过程变成完全由学生一方发挥主体作用的自学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质疑就会从“形似”变为“神似”,教师就会化“被动”为“主动”;而学生就会从“凑热闹”变为“思维真正活跃”;问题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三)对难以解答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很广,常常会提出一些令教师当堂难以解答的问题,这时教师千万不要牵强附会,也不要“淘浆糊”,而要慎重对待,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五、改进建议
1.教师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就需要经常作笔记、写课后感,将每堂课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发挥教研组的优势。教研组可经常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共同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提倡师生平等,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