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第三轮综合复习:适度模拟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一、复习策略概述
1.复习时间:5月底—6月10日。
2.主要任务: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拾遗补漏,调整学生心态。
3.复习重心:回归教材,熟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典型例题。
4.复习要求:注重中考最新动态和信息,适时安排针对性练习。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具体做法: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解题能力。第三轮复习则是查漏补缺和模拟试卷为主的综合复习。这段时间要进行答题技巧的培养,掌握答题策略:
(1)做到:“审题要清,解题要快,先易后难,先熟后生”。要做到稳扎稳打,尽量一次成功。
(2)防止出现:“会而不全,会而不对”的现象,因为做错题比没做题更可怕。
(3)要记住:“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难题可以缺步解答,也可以跳步解答,但不可以不答。
(4)做好选择题和基础填空题是获得高分的基础。
二、调整好考前状态,掌握好应试策略
中考前和中考中,大部分考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考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同学们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同学会因为过度紧张、焦虑和慌乱,而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同学们必须注意中考前和中考时的心理调整。如果能采取科学的考试策略,就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中考是一场知识战,也是一场能力战,更是一场心理战!
三、中考化学试卷的解答要领
1.单项选择题
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麻痹大意、贪快求速,容易忽视选择的正误要求或限制性要求,造成不必要的非智力性失分;
(2)过分注重卷面整洁�较难题的选择缺乏理性和复查的依据;
(3)答案栏中反复涂改、字母书写不规范或辨认不清。
考生可参考的应对策略有:
(1)适当放慢选择速度,仔细认定选择的正误的要求,即看清选“对”还是选“错”,在限制性字语下加重点标记或将其圈出�;
(2)按是非题的做法逐一判断选项的正误,然后将唯一的“对”或“错”填在括号中。若有两项同时判“对”或“错”的,则一定要选更“对”或更“错”的,这是用筛选法复查单项题的有效手段。若遇到推理型或计算型选择时,一定要将必要的推理或计算过程简写在题目旁边,复查便有根有据;
(3)对选择题而言,卷面唯一要求的地方就是答题卡,在复查后将选项字母规范涂在相应的小框框里,切忌涂得不规整、笔迹太轻。
2.填空题(含简答题、推断题、实验探究题等)
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及化学专用术语书写出错或不完整。
(2)审题不细、答非所问或开放性程度不够。
(3)表述不够简洁或罗嗦冗长或词不达意。
(4)图形中隐含的信息不能破解、张冠李戴。
(5)可能性推断时,漏填或错填相应成分。
(6)框图推断时找不到突破口或题眼而乱猜。
考生可参考的应对的策略:
(1)书写化学符号中易出错是离子符号中所带电荷数值与种类,可用与化合价相比照的方法检查。书写化学方程式容易遗漏的是反应条件和标错箭头,重点要查“写、连、配、等、标”五个环节是否出错。化学专业术语的“中和”等不能写别字。
(2)仔细审题、有的放矢,答语应简略扼要,切忌空洞不着边际。开放性回答则需要扩展视野、发散思维,力争答案多样性。但要避免出现雷同或近似答案。
(3)要弄清图形及相关数字与题干文字之间的关系,不能相互脱节,特别要挖掘线段的趋向、特定点的坐标值以及这些点的内涵。
(4)做可能性推断要逐步分析,将每一步得到的肯定、否定可能结果都罗列出来,推理完整且便于检查。
(5)做框图推断时,先要根据颜色、类别等明显信息确定题眼,然后根据其所在框图中的位置灵活采用顺推、逆推或中间向两头推进的方法来揭秘。当然不要忘记将推断的结果标记出来,再印证一遍。
3.基础实验题
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常见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的错选和漏选;
(2)挑选仪器组装实验没有把握;
(3)某些实验药品、步骤、现象错用、错排和错述。
考生参考应对的策略有:
(1)联系题中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从密度、溶解性和有毒性等考虑收集方法;
(2)弄清实验目的,明确每一个组件的用途和相互间搭配的合理性;
(3)某些药品的禁忌,如不能用浓硫酸制氢气;特定的步骤如浓硫酸稀释等;现象的特殊性如氧化铁被还原后得到的铁粉是黑色的等。可作为高风险知识点,时时提醒自己。
4.计算题
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根据的方程式书写出错或未配平;
(2)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有误株连后面计算;
(3)计算步骤有缺失或有效数字保留不合规范等;
(4)不会对图表中数字做出判断,对是否过量等情形心中无数。
考生参考的应对策略有:
(1)方程式要仔细检查,化学式和配平尤为重要;
(2)陌生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好复算一遍,注意不要将计量数漏算;
(3)“设”中质量不要带单位,数字的后面要跟好单位,勿忘“列”比例式,不能省略“答”等。
(4)采用固定变量法进行比较,是判断过量的常用方法。
5.化学探究题
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探究的目的不清;
(2)方案设计缺乏对比性;
(3)忽视题限条件,乱用其它仪器、药品和方法。
(4)没有说明加试剂的地方如滤液还是滤渣,没有药品的用量,没有说明是固体还是溶液等。
考生参考的应对策略有:
(1)探究题一般包括猜想或假设、设计方案、反思与评价等环节。要弄清究竟要回答什么;
(2)找准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
(3)根据题目中现有的试剂和规定的方法回答,切忌随意开放,必要时可用图示代替言表;
(4)设计实验方案务必说明“往哪儿-加多少-什么药品”。
四、中考化学冲刺阶段注重整理和思考
1.基础知识理一理
毋须置疑,中考复习的任务是繁重的,化学的练习已做得不少。但我们应当静心地整理一下基础内容,因为考试中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的基础知识大致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的判断、各种液体中哪一种是或不是溶液、溶液、溶剂和溶质的区分、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以及各自适用的背景、原子和分子的共性和区别、一些化学物质(氧气、氢气、炭、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铁、硫酸铜溶液等)在发生变化时所伴随的现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规范问题(量筒的读数、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和滴加、天平的物码位置、加热操作、气体收集装置等)、溶液的酸碱性及pH、一些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试题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考前整理一下这些基础内容,能使你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化学基础知识,使自己在考试中自信心得到提高,有利于你顺利通过考试。
2.能力题目读一读、想一想
除了上述的“理一理”,同学们还要做到勤于思考。如果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就会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生吞活剥,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使学习变得苍白无趣。
因此,同学们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立,并要多想想“为什么”。如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方面。要建立这种思维,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用途。经验告诉我们,从物质的用途也能推断出其性质,再推断到物质的结构。
还有,同学们应当建立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一项探究活动往往包含着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假设、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手段或采用什么化学试剂和由此而可能出现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当然,这些思维模式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所以只有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我们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增强。如果同学们做到这一点,就有希望在考试中获得相对理想的成绩。
总之,考前复习不宜再做大量的题目,不宜押宝猜题。而应全面复习,立足于基础,注重能力上的提高,突出重点,并针对自己薄弱环节予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