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
课题研究-ssy
>
实验案例-市实验
>
正文
您目前的位置:
课题研究-ssy
>
实验案例-市实验
>
正文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杨洋
发表时间:
2011-06-29
阅读次数:
457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时间
2012.6.22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执教教师
杨洋
课题
《求平均数》
教材版本
青岛版
在进行三下第七单元《小教练——统计》的教学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培养应用能力,设计与学生实际关联密切、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因此我选择了这样一道拓展练习题。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下水游泳会有危险吗?”
此题一出,全班同学迅速地分成两大阵营,一组认为没有危险,一组认为有危险。我没有急于肯定,更没有否定,而是请各组派出代表,阐述理由。一场精彩的辩论开始了。
甲方:“我们认为小明不会有危险,因为小明身高135厘米,而平均水深只有11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水不会没过他的头。”
乙方:“请问甲方,什么叫平均水深?”
甲方同学挠挠头说:“平均水深嘛,就是深水和浅水匀乎匀乎,中间 的那个数。”
乙方紧追不舍:“那么,如果小明站在了深水的地方呢?”
甲方同学吱吱呜呜说不出话来了,很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乙方的阵营里。
通过精心设计的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给孩子的思维碰撞搭了台。在争论中,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随后老师借助水下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平均水深110厘米,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浅,如果到了比110厘米深的地方有危险。这既是一个生命教育的素材,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分析
通过这一案例,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想上好一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才是对学生有益的。我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为孩子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需要个体的理解与体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参与的积极性越大,效果越好……”。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学生们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而教学设计必须要分析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并且用学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由此可见,只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的能力也会随之得以提升,才能切实做到有效的教学!
上一条: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邱俊龙
下一条:
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实践科研案例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