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穿上柔和的外衣
青岛市实验小学 庄敏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得是在一个大学学医的人,一天课上先生问大家:“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最好?”学生齐声说,当然是浓度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的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故事让我们看到,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而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
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何尝不也是如此。前几日班上的小凡,组长汇报说他已有几次都没交作业了。一听说是小凡的作业问题,心里就有些不舒服,因为这孩子的作业问题,一直是所有科任教师头痛的事,可以说为了让他做作业,任课的老师什么法子都想遍了,有让他课间补的;有让他下午放学留下来做的;有严厉批评的;有喊到办公室教育的……,可以说什么样的强硬手段都用过了,可他不仅作业无法及时完成,还学会了与你周旋的办法,有时如果你作业追的太急了,他干脆在那儿磨时间,就等着你回家时放他走人。
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一味地对他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往往是适得其反,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怎么办呢?我边改着作业,边想着办法,心想这样拼下去不是个事。还是先把小凡找来谈了谈再说,刚到我办公室来时,小凡手里拿着笔很戒备地看着我,好像在等我发话让他补做作业的事,而我却问起他作业没有做的原因,他说昨天晚上语文作业多了,做好后很晚了,数学作业就没有做了。看着孩子一脸诚恳的样子,我无法不相信他,可作业总是要做的,于是,我用商量的口气对小凡说:
“小凡,你看每天的数学作业多吗?”
“不多”。
“每天布置的作业,如果让你做,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嗯!长一点要用30分钟,短一点也就十几分钟就行了。”
“如果每天你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作业应该没问题啰。”
“嗯!可有的时候不光有数学作业,还有语文作业、英语作业。”
“今后如果有特殊情况时,你跟老师说一声,作业迟一点交也行,好不好。”
小凡抬头看了我半天,好像有点儿不相信,也就几秒钟时间,他赶紧点点头。
“那今天的作业,你如果现在没有时间,就带回家去做,明天早上再来给我好吗?”
孩子高兴地点点头,走出了办公室。第二天一早,我刚到办公室,就发现他手里拿着作业在等我,我接过作业本,夸了夸他守信。也就从那天起,我时常借助他订正作业呀、他提前改作业呀,与他聊上几句,一段时间下来,虽然他的学习成绩还是一般,但面对学习时的精神状态不一样了。
其实,在处理小凡这件事上,我没有采用什么特殊方法,也没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只是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把自己的声音变得柔和了一些,把自己的形象柔和了一些,把处理问题的方式柔和了一些。想不到,自己只是做了一些细微的改变,却收获到难得的惊喜。
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一些启发,教育不排除刚性的原则,但更需要柔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我的声音柔和些,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的们目光柔和些,就能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纱窗。我们的面庞柔和些,就能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些,就能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我们的教育柔和些,就能更有效地显示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