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社会人
长期以来,我们在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内容方面,采取的是“二元结构”的要求,即:既注重教师的政治理论、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行的修养,又注重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可以这样认为,“二元结构”的内容要求,是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但是,把教师放到今天的社会,放到小班化教育中,显然,这样的“二元结构”是不够的。特别是小班化教育,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是很高的。小班化教育倡导并努力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鼓励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小班化教育优化教育教学内容,通过软性课程、综合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小班化教育教学密度高、信息量大、人际交流频繁、反馈节奏快、教学转换内容快开放程度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开阔的视野、深厚的艺术功底、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趣,以及对待人生和学习健康、乐观、向上的态度和魅力。那么,作为教师,作为一个现代的社会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1、用现代社会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什么是“现代社会人”?他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充实的生活内容和雅致的文化品位;情趣盎然,懂得审美。
(1)亲近自然: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有自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不放弃任何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关注自然生态平衡,身体力行地维护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了解自然界的各种新变化,并能及时传递给周围的人。
(2)热爱生活:具有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待己、待人、待事豁达开朗;珍惜生活的空间,注重生活内在的质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乐趣,享受生活;了解生活时尚,处处能体现个人生活的品位和格调。
(3)丰富自我: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识、能力、经验、性格、习惯、意志、成就、不足等方面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定位;经常有反思自己言行的习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比较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特别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气质的修炼。
2、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要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是让教师在对心理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训练来达到目的。它能教会教师保持愉快的心境,保持清晰的思维,保持乐观的心态,以此提高工作的效率。
(1)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够喜爱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要了解自己,就要学会与人交往,在与旁人的社会比较中,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在别人心目中的分量。不要回避而是坦然地接受自己身上无法弥补的缺点,不一味地埋怨自己犯下的过错,而是积极想办法来克服,平静地对待得失。
(2)学会情感的转移:用一种积极的情感来代替消极的情感,把令人不愉快的事用让人高兴的事来代替,这时,大脑中原先的兴奋中心被另外的新的兴奋中心取代,失去了原来的有时地位,于是,主导的情绪便不再是原先消极的情绪了。
(3)学会自我安慰:自我安慰多半是在自己心情不愉快的时候,为自己的消极情绪找一点“自圆其说”的理由,找一个“台阶”,来寻求心理的平衡。“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不妨一试,鲁迅先生笔下的啊Q常用的精神胜利法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
(4)学会合理宣泄:教师因挫折而引发的一些负面感情,必须通过情绪的发泄来加以释放,否则将有损于健康。但教师的宣泄不是拿学生当出气筒,而是应该根据愤怒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如愤怒来自学生,那就应该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让老师不高兴了;如果愤怒由生活、因人际关系而起,那既可以找人倾诉,也可以通过锻炼、娱乐等方式来进行排遣,切不能“将苦水往肚子里咽”。
3、以多元智能理论设计教师的“未来成长方案”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他所著的《智力的结构》(1983)一书中提出了人所具有的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接着,1996年,他又在七种智能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八种智能,即:自然观察者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之所以在教育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它不仅大胆探索了人类智能的未知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尊重人、尊重每个人的长处”的核心向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发起了挑战。多元智能的理论在课堂上就是尊重学生,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完整的人来看待。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转向教会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进行学习和选择;应从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环境适应力的人才;应更加注重发觉教材的文化价值,培养富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豪感的一代学生;应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未来生活,创造适合个人潜能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应发展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能力,使之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并且走向世界。多元智能理论在向当代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设计了有价值、有新意的“未来成长方案”。
(1)教师应该成为研究型学习者:首先,教师必须具备独立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其次,教师必须研究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的科学性、正确性、启发性直接来自于教师对学科知识、对课程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分析和设计。再次,教师必须具备广义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最后,教师应该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只有从学生的经验和特点出发,恰当、适时地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才能创设知识学习的有利环境,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2)教师应该借助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想教学情况,而是探究处于教学的决策、技术以及伦理层面的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多元智能崭新的理论内涵要求教师成为理性的、具有较高起点的教育者,而教师经常性的反思行为会是教师的教学逐渐成熟,从而达成全面发展自我的职业成长目标。
(3)教师应该寻找自己的智能特长用于课堂: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每个教师都为自己独特的“这一个”而存在。要求教师寻找并发现自己的智能特长,据此设计课程和教学。只有这样,教师的潜能才有可能被充分的发掘,他们也才有可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当然,有教师在已有的智能长项的基础上去开发一些曾经是弱项的智能,使自己的智能发展更平衡,这也是一件画龙点睛的大好事,这样,教师教学的领域将变得更为宽广。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笔者在这里,只是从小班化教育与教师在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师观等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关系表达了一些自己肤浅的想法。关于它的研究,有漫长的过去,更有丰富的未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不断地去寻求这个话题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