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路小学 杨鲁南
使用说明:
对航海历史的学习,不仅包含了对航海知识的把握,既包含了智慧的提升,也包含美的体验和美的感受。 通过迁移而获得的外展的“智趣”,才能真正完全满足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通过郑和远航的事迹,丰富学生的中国古代船舶史知识。 熟悉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深邃智慧和创造力,学习我国先人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勇于投身实践的勇气。
教学步骤:
1.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初步了解航海历史。
2.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
4.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用的教材、课题:
自编教材《中国航海历史》第2课《郑和远航》
成功的案例:
一、创设情境,明眸观“宝船”。
1、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的苏州府刘家港码头,播放画面
2、交流:
镜头1:“苏州……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随行的有水手……,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人们对“郑和远航”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郑和远航”得到了官府重视和百姓的支持。
镜头2“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三个教学楼叠起来的高,三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六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
镜头3:六十多艘这样的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船只随行吗?(:生:有。)他们的分工还很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引导学生说)“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两百多艘”。难怪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这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设计说明:影片是感性的,任何一个画面,只有在头脑中留下感性的印象,才能算真正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列数字作对比等说明方法近距离观察宝船,体会宝船的规模大,气势宏伟。]
二、我言抒我意。
(一)扬帆启航
师过渡: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让我们把焦点再次聚集到这个伟大的人物身上——郑和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谁来介绍一下他的资料?
画面:送行的群众,宏大的场面
1.这么宏大的场面,这么多的送行人,让郑和感受到了什么,他又会怎么想?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
2.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未知的前途此时此刻,郑和又会想到什么呢?(吉凶未卜)
这影响了郑和远航的决心了吗?是呀,你看,他——,你听,他——,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
[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对于语文本身的体验理解。我在教学中借助语言文字构建学生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想郑和所想,感郑和所感,意郑和所意,这样,语文的思维就在教师的有机引导与无机浸润中渐渐定格于学生的心中。]
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二)友好交往
过渡:大家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依次规模宏大的远航,这还是一次怎样的远航?
1.进行说话训练,赠送礼品时,郑和是怎么说的?各国的君臣是怎么说的?百姓们又会怎么赞叹?
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练说。
2.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当年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无不欢迎的一幕幕场面。这里还有资料,大家看:
资料1:郑和下西洋带往各国的物资有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带回的物资大多是土特产,有香料、药材、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珍稀动植物等。
资料2:郑和和西方航海探险家比较有本质的不同。西方航海探险家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掠夺、烧杀、欺诈、领土扩张,以达·伽马为例,1502年他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没有武装的船,达·伽马下令抢光船上的财物,船上700多人全被烧死,西方的不少航海家都有残忍抢劫的记录。
3、读了这段资料,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部分叫做——友好交往 (师板书:友好交往)
【设计说明]在不断感知的基础上补充资料,让学生用心灵去进一步了解历史】
(三)战胜凶险
(1)这次航行是怎样的航行?
(2)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
(3)交流(风浪,海盗)
A风浪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画面:“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险为夷。”
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风浪的险恶)
师总结:郑和的智勇双全,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
B海盗
(1) 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这就叫“智擒海盗”。
(2)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板书:战胜凶险)
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2、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说明:引领学生走进资料,通过说、议、思来感悟资料。课堂上,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是在这样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郑和,纪念郑和远航?
出示资料: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正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三、超越资料,回归生活
1、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人,郑和公园重新塑造了郑和的雕像。你看,郑和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尽管,我们没能亲眼目睹郑和像揭幕的那伟大的一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去弥补这个遗憾。
2、师讲述:人们将郑和的事迹刻在了一块石碑上,这块石碑叫“通番碑”。一位诗人在参观了“通番碑”之后,写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通番碑
看过刻在上面的每个字 双目有意闭合 为静静地恭听
只有你会唱的 那首西洋涛歌 其实,它是仍在流动的
郑和的血液与心潮 七叠神韵 一脉豪情
在万里鲸波里咆哮 越是最想倾诉 就越是沉默冷静
立在六十二艘宝船的启航处 从你的字里行间 我听到万人击水的回声
3、让我一起来记住这个名字,那就是——郑和!
【设计说明:如此贴近生活,巧妙地与本节课程相结合,学生进一步了解郑和及其远航的故事,何乐而不为呢?这才是真正的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就是生活。】
四、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