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我们的文明之旅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当2月6日,飞机缓缓降落在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时,我们一行人终于踏上了向往已久的英国的土地,开始了我们的考察之旅。走在英国的大街小巷,让我们感受最多的是英国的文明。下面,我们第二组的老师们,将从文明的五个方面,开始我们“文明之旅”的汇报。由于刚才第一组已经进行了英国礼仪的介绍,如有雷同,实属共鸣。因为文明隐性地存在于人、事、物中,可能表象于照片的并不多,但我们希望用每个人不同的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国民的文明素养所带来的国家进步。首先,请王青老师从我们最先看到的“环境文明”说起吧。
(一)王青:文明环境
到了英国,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蓝天、碧水和绿地了。湛蓝的天,朵朵白云;清澈的水,倒影浮现;绿油油的草地,处处羊群,这样的景色,就像用彩笔描绘出的图画。
下了飞机,一种全身通透的顺畅,空气中丝毫闻不到因为尾气污染带来的怪异气味,而是随风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道路干线两旁,满目皆是草坪、多年生花卉或低矮灌木丛,形成一条条沿高速公路或道路延伸的“绿色走廊”;在城市,以植物景观为主的自然公园星罗棋布;在农村,除了森林就是牧场,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
在剑桥大学城里,到处都能看到绿色,碧绿的草坪,茂盛的枝叶;在温德梅尔湖区,沿途山坡起伏、林地点缀、绿草成荫、风景如画。
优美的环境,除了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外,同时,还需要国民的共同维护。
在与导游的交流中得知:这样优美的环境得益于英国多年来制定的多项法律,这些法律涉及实施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如伦敦市内住宅区的大街上,摆放了废弃物分类回收箱,居民们自觉将可回收废弃物如报纸、玻璃瓶等分别放入分类回收箱中,等待回收。英国政府还允许部分地方政府对家庭垃圾实行“按量收费”,以鼓励人们少丢垃圾。此外,伦敦的33个区政府通过一项法案,要求禁止商店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以鼓励商家和顾客使用环保购物袋。
英国成功的环境教育举世瞩目,这得益于政府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推行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唤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活动。
【小结】刚才王青老师谈到的“环境文明”,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给我们教育者很多启示:利用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正在创建“生态校园”,我们认为:环境文明应与规范要求、行为文明并行。
【过渡】率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境,在八天的行程中,离不开的就是人与人的相处。下面,请修玫老师从“文明用语”方面,来与大家分享她的感受。
(二)修玫:文明用语
在英国,不管是饭店、景区,还是商店、学校,只要在公共场合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EXCUSE ME”、“SORRY”。
礼貌用语是纯正英语的特色之一。客气地使用语言,是欧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人对这点是很敏感的。要求对方做某某事时,往往说:
WILL YOU…….?
WOULD YOU LIKE TO……?
WOULD YOU MIND DOING SOMETHING?
I WONDER IF YOU WOULD……
英国人在听到赞扬时从不说NO来表示谦虚,而说THANKYOU,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可也说BETTER TOMORROW和 I’LL KEEP TRYING 等等。
在牛津大学城,我走进了一家手工巧克力店,看到各式各样制作精美奇特的巧克力,不由得用英语赞叹了一句“太美了!”。店主点头微笑着说:“THANK YOU. BETTER TOMORROW.”使人感到彬彬有礼,又很亲切自然。
来到曼彻斯特的圣安德鲁小学,在参观的过程中,学校播放了用ppt制作的幻灯片来介绍学校。课件的第一屏与我们不同,而是对客人的欢迎词,让人看到自然就有了一种亲切感。
【小结】修玫老师用自己的见闻介绍了“语言文明”,人与人的交往少不了言语的交流,正是有了文明的语言,才会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虽然我们与外国人的交流存在了一定的困难,可有时候的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话语,都会让我们感到这个国家的大气与文明。
【过渡】通过参观、与导游交流,我们发现:英国人的生活是安静、惬意的,下面,就让陈青春老师带我们走进英国人文明的生活中。
(三)陈青春:文明生活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英国人文明生活的感受。
公园与绿地
英国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适合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
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
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骑自行车、踢足球、打网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众多男女共同爱好的项目。而每天散步两英里或更长的
距离,一直是流行的运动。因为,运动让身体更健康。
艺术生活
除旅游外,英国人在周末、、复活节等五花八门的假日中的娱乐和消遣节目更是丰富多采:环境优雅的电影院、音乐厅、歌剧院和夏季露天音乐会更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不同口味的人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节目。
城市无噪音
英国所有的汽车不鸣笛。不仅如此,连火车也不鸣笛,英国的摩托车很少,也不鸣喇叭。整个城市静悄悄,整个国家静悄悄。还有那被掩映在树林间的别墅群,也都特别安静,居民们悠闲自得,与周围宁静的环境相合拍。英国的大小商店一般不播放音乐,即使有,也是音量很小的轻音乐。
【小结】安静的城市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优雅的生活环境,使英国人的生活也变得如此文明起来。去了八天之后,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说话声音自觉地变小了。这种自觉,是来自氛围与环境的影响,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就使原有不和谐的行为变为自觉。
【过渡】英国人的举手投足间,都体现了一种文明。下面,就让刘宗美老师用几个她所见的小事例,来看看英国人的文明行为。
(四)刘宗美:文明行为
事例1:乘车、购物排队
关于乘车、购物排队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和视点,但是一行中,我特别留意路过的车站,虽然等车的人很少,但是车站上,永远都是自觉排队的等候者;无论在商场还是快餐店,没有拥挤的付款者,永远都是自觉排队的购买者。
事例2:绅士风度
英国男人的绅士风度早有耳闻。在有一天的大巴车上,车上的老师们看到车站上有一个长的很帅的英国男人,大家纷纷向他微笑,那个男人友好地向车上的人们挥了挥手,这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就连公交车上的小男孩,你要对他笑,他都会很友好的向你招手。公共场合上电梯、吃早餐时的拿食物,男人的绅士风度体现的尤为显著。
事例3:微笑
可能我们一行人仔细回想一下在英国的每一个细节,我认为大家都能想到一副场景,那就是:英国人的微笑。无论在任何场合,无论是否语言畅通,英国人永远都会用微笑面对你,并且友好的与你拍照或者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学校中,学校的老师、学生们,都会用微笑与你交流,可能这种微笑有时更胜过言语的交流。
【小结】 我们一直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将“要我怎样做”变成自觉的“我要这样做”还需要一定的阶段,但是这次英国之行给我们的启示,会让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不仅注重学生对一点一滴小事的关注,更多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做到自我言行的规范。
【过渡】最后,请聂志缨老师谈谈她印象深刻的“文明行车”。
(五)聂志璎:行车文明
1.英国的行车秩序比较好,有很多大型、立体的停车场。车停得也比较有秩序,基本没看见在路边乱停车的,更没停在人行道上的。
2.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前面有一辆车车速较慢,而且是跨线行驶,但司机一直没按喇叭,直到合适的机会才安全超车。马路上也很少能听到乱按喇叭的声音。而且大巴司机一直着正装,干净整洁。
3.长途司机行驶到一定的时间时,必须停车休息。而且这些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监督也很严格,主要通过行车软件读取数据,有效避免了疲劳驾驶。
4.英国的司机,尤其是长途大货司机都会穿反光的安全背心,连骑自行车也不例外,而且骑车还带头盔,安全意识非常强。
以上就是我们第二组老师在这次英国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国际交流让我们丰富了经历、开阔了视野,希望我们能将这些内化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让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