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
在自己刚刚踏入教学工作之路,我有幸参加了远程研修,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更让自己感到幸运的是,我能承担一节非常重要的研修课。在“课例打磨”过程中,聆听着老师们针对教材提出自己的看法,感受着老师们为了追求一节高效的课堂所具有的热情,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更感受到了教育的无穷魅力。
在学校领导的叮嘱下,我按时将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设计上传到了研修网站。老师们也早早的分析了我的教学设计,并不停的打电话与我进行交流,在大家未真正的坐下来进行讨论之前,我便感受到了浓浓的“磨课”氛围。在老师们的讨论中,我不断地完善着教学设计,从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细细的推敲。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磨课的过程就好比是教学与教研紧密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学习、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有两点感触是非常大的。
第一,这是教学工作应倡导的形式。在磨课过程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那就是,大家像一家人坐在一起,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想法和建议。大家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进行创新思维的碰撞,体现教师合作交流的一种默契,感染着彼此能用心去思考一篇教学设计。由于每位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个点,老师也能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看法。如针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对于柳树外形特点和青海高原环境描写这两部分的位置问题,老师们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都让自己看到了教育智慧的无穷无尽。我想,这不正是教学工作所真正需要的形式吗?而我也真正体会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一片文章需要用心的去设计。很多的时候,我都把别人的优秀教案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而不去真正的结合实际情况去用心设计一篇属于自己课堂的教学设计。在磨课过程中,大家激烈的讨论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成功的课例不能奉行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而应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继续反思,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即使不能更好,对课例本身的思考也有价值。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新纲要理念的准确把握,对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在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磨课对自己来说就像蚕儿蜕变的过程,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正是通过这样的磨课,自己才真正认识到教育的真谛,才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明白了教育所需要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