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表明:教师的品德素质对学生的自制力、思维、品行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是学生的严师、慈母,更应是知心朋友,以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受到尊敬。
一、 教育者要取得教育的发言权,首先必须以“童心”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
有一颗童心是做好小学班主任的首要条件,你应该既有老师的威严,又有孩子般的童真,才能和他们交流情感,使他们爱你,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自己的世界。只有本着一颗稚趣的“童心”,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才能深刻理解其喜怒哀乐,也才能征服孩子的心,使孩子乐于接受教育。
二、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心理换位法”,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出发,做到真正理解、尊重孩子。
面子是人的心灵和外界事物之间的门。教师一旦伤及小学生脆弱的面子,学生就会自行关闭心灵的大门。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就必须经常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与其进行“心理位置互换”,做其“大朋友”。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可提些朋友式的建议供其选择。这样教育才能取得教育的主动权,才能当好先生,使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发挥作用。常听有教师抱怨差生令人头疼、心烦。对于这些所谓的差生,我想,班主任要给于更多的关怀和奉献更多的爱心,因为他们平时表现较差,经常受歧视、遭冷落,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的刺激极为敏感,对他人心怀戒备,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常常存在反感和抵触情绪。但内心深处,他们极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班主任要及时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更应因势利导,对他们充满信心,要从情感、态度、言语等各方面表现出对他们的爱护、关心、尊重和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挖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热情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一旦他们犯错误,班主任则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不挖苦讽刺,要耐心教育,热心帮助,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风范和无私的爱去感化他们,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三、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小看小孩子。
在教育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承认孩子的价值、尊重孩子的人格更重要的了。这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才是本质上的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欲望,并使之学会做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批评教育学生时,竟暴怒地向学生的人格“开炮”,结果使教育效果为“零”,甚至是负数。每位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记住“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前提。
总之,每个教育者都应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而尊重孩子又是爱的前提”这么一个教育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