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但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兴趣”,这是当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失误。如果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其“乐学”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唤发教师的兴趣并使其“乐教”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学上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对学生进行的所谓“智商测验”,其“谜底”告诉我们:学生的兴趣来自于教师的兴趣,教师的热情唤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又作用于教师的热情。可见,只有把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教”与“学”才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篇文章没有“兴趣”,又怎能投入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所以,教师的“教学兴趣”不可忽视。如何才能调动教师的“教趣”呢?
  
一、多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多读,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对文本有更深的感悟。同样的道理,每教学一篇课文前,教师只有多读文本,多读与文本相关的书籍,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产生教学的兴趣。
  
二、多思
  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学生学习的基本用书,具有导向性、权威性,教学时我们必须用好教材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心会文,和文本多进行几次深入的对话,认真思考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例如,《穷人》中的“心惊肉跳”用得恰如其分,它暗示了事情的特殊背景,突出了桑娜的极端恐惧,反映了桑娜家中的贫寒,凸显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忧,对邻居的牵挂,对西蒙孩子的关心。教师只有多思才能走进人物的心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感悟到文本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也才能产生教学的激情,根据教材提供的文章特点设计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让教材中的每个符号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多写
  教师自己不动笔,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学生在你的影响下还能写出好的文章吗?有人说:“庆幸我是语文老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我想,如果语文教师能经常动动笔,即使写不出什么优秀的文章,至少也能练就一种眼光,作文教学时就不至于空洞说教,不至于没有点自己的思想与感悟,不至于没有自己对某些问题或独特或深入的思考。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语言功底,有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力,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被你的言行所感染,从而产生写作的兴趣。
  
四、多“研”
  如果教师只会“教书”,不会“科研”,充其量也只是个“教书匠”,专业上很难有所突破。唯有通过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才能得到提升。一线教师也许缺乏一些理论,搞不了什么大的课题研究,但最不缺乏的是教学实际。如果教师能细心关注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小问题中探讨出一些大道理,再让“道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反复进行,教师的专业就会很快发展,对教学也会充满兴趣。
  总之,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学生兴趣而忽视教师兴趣的做法,变“教学”为“学教”,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充分调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会光彩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