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特色在继承中发展,2010年确定为“致知明德”。 致知,出自《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求得;知:知识;致知即“获得知识”之意。明德,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显;德:指品行、品质、道德;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
一、 定位背景
2007—2009年,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两德双馨”,突出中华美德的传统教育,把师德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用师德改善师生关系;师德带动教学相长;师德培育良好校风;师德促进优质教育。用教师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坚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坚持“办一所不选择学生的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学生自觉以德励志、以德养慧、以德促学。
2008年8月,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后,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提高的实际情况,提出“两德双馨,教学相长”的办学特色。在2008年8月至2009年期间,学校重点打造师德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成绩斐然。
在此基础上,2010年春,利用学校制定2010—2012三年发展规划的时机,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全体教职工的意见,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将“致知明德”确定为学校新的办学特色,既继承了“两德双馨,教学相长”的原有特色,又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着重突出了学校“质量立校、明德兴校、文化强校”的发展之路,在未来三年中,重点打造学校文化内涵,积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校的发展从法治走上文化引领之路。
二、 支撑机构
首先是制度支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确定学校办学特色后,学校随之修订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教师考核制度、班级量化制度、教研组长学习制度、干部学习交流制度等等,将“致知明德”通过制度得以体现和进一步规范,并监督落实,在落实中将制度上升为制度文化。
其次是组织支撑。成立办学特色领导小组,将办学特色的落实逐一分解,下设师德、德育、教学、团委、后勤等若干小组,明确计划,通过各部门的工作保障办学特色的实施和深化,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力量。
再次是硬件支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在2009年的整修过程中,渗透文化思考,以学生自助书吧为核心,向外延伸,教学楼走廊墙和班级墙均彰显读书理念,全面建设“书香课堂——书香班级——书香校园”的育人环境。
最后是文化支撑。学校管理经历经验、制度、科学阶段后,呼唤文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文化,乃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学校多角度营造文化氛围,干部身先士卒,引导全体师生读书明德,通过教师群体爱读书,影响全体学生爱读书,在全校上下形成“书香”氛围,通过读书明理,修养和彰显品德。
三、 运行机制
学校办学特色运行机制的构建,以儒家思想为主,博采众家之长,实现以德治校,文化强校。
首先是规划到位。全体教职员工达成共识,将“致知明德”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写入三年发展规划,认同学校的长远发展方向。
其次是措施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是工作实施的基本保证。通过文化引领,提升校长的决策力和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同时发挥全体师生的监督作用,保证制度的正常运行。
再次是行动实施。用文化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将“致知明德”确定为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建立干部每周读书交流制度,制定“教师三年读书计划”和“学生三年读书计划”,开办“读书节”,开设“明德讲坛”和“明德论坛”,营造书香校风、教风和学风。让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浸润在学校文化中,重塑教育理念,从而将师德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内化为自身的追求,达到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目的,并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是调整和评价。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办学特色的运行工作。建立自评和自我监督机制,监控各环节和各部门的工作运行。
四、 学校课程承载
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载体与平台是课程,主要途径是课堂。学校构建基本课程体系,开发学校课程,建立个性化、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体系,让课程承载特色建设。
在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的实施中融入“致知明德”的成分。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学科每节课加入“国学诵读”,教师带领初一学生诵读《弟子规》,初二学生诵读《论语》,初三学生诵读《古诗词》,通过国学熏陶,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数学课堂采用小班教学,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团队的乐趣。
大力开发学科拓展型课程。围绕“致知明德”,数学学科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课程体验中领悟“生活即教育”的真谛;语文学科开发“阅读经典”,引领学生与中外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英语学科开发“阅读世界”,引领学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学生在体验和阅读中领悟知识,明白道理,开阔视野,提升境界。
大力开发研究型课程。物理学科开发“走近实验”,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做实验,形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对科学的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能力,很好的将知识获得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
大力开发选修类课程。包括“科技类”、“手工类”、“体育类”、“艺术类”等,为学生提供需要的课程,实行走班选修,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真正落实“致知明德”办学特色的文化内涵。
大力开发德育类课程。精选感恩、励志、成长等小故事,开发学校德育课程,无论校会、年级会、班会、教师会、家长会等,都以德育小故事为切入点,进行各类主题教育,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五、 效果
“致知明德”办学特色实施一年半以来,成效显著。
“书香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书香企业”和青岛市“中华经典诵读”特色学校。
学校师生读书蔚然成风,营造“书香组室”和“书香班级”。干部共同研读9本国学类和管理类书籍,干部境界、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思考能力明显提升,四位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教研组长每周集中学习交流一次,共同研读了6本管理类和业务类书籍,同时带领全组学习,先后涌现出市南区教学能手18人、市南区优秀教师8人、市南区优秀班主任4人、青岛市学科中心组成员6人、市南区学科中心组成员15人等等,教师各梯队成长迅速。青年教师组织的“明德论坛”读书沙龙活动,刊登在《青岛日报》上。学校开设读书节,每学期组织4次“明德讲坛”,由干部、教师和家长轮流向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在文化氛围的浸润下,学生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活动,争创“书香班级”。学生参加市南区“演书大赛”和“星星草”辩论赛,均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阅读经典的体会,分别编印成《国学感悟》和《朝阳》。
“致知明德”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提升明显。在2010年的青岛市教学工作会上,我校因为中考成绩连续三年提升,受到大会的表扬。在同年召开的市南区教学工作年会上,我校作为唯一的一所初中学校进行大会交流,并展示了一节初中物理课,这是三年以来,我校在全区教学年会上所作的第2次课堂教学展示。
2011年3月